对于主食的反应因人而异

有些人天天吃肉+菜,主食很少,也没什么不舒服;也有些人几天饭吃少了就会不舒服。具体怎样吃,一定要遵从身体的感觉,莫跟风。再说了,无论吃肉还是吃饭,热量和营养都要吃够。简单把主食去掉,又不相应增加来自其他食物的热量,就等于每天都节食。对于本来没有达到超重标准的人来说,长此以往自然容易损害身体。

今年有一篇研究报告发现,膳食中碳水化合物摄入多一些能够降低抑郁症的发病风险。反过来说就是,碳水吃得太少的人容易出现抑郁等情绪问题。

不吃主食的风险

1.脑子不太够用。血糖降低到正常范围以下时,思维活动能力也随之下降。

2.便便不太顺畅。食物不足,肠道瘪瘪,肠道微生物缺乏食物,肠子也没有力气运动。

3.手脚容易冰凉。本来食物就不算多,再减去一部分能量供应后,每天处于能量不足状态,身体自动进入节能模式,降低体温,减慢血液循环速度。

4.运动时缺乏精力。饿着运动,或者只吃点蔬菜沙拉后运动,与饭后1~2小时后再运动比,体力是不一样的。

正常吃主食也可以保持苗条

关键是做到以下三点:

1.提高主食质量,增加慢消化碳水食物。在消化能力许可的前提下,适度增加燕麦、小米、糙米、芸豆等全谷杂豆,可以慢慢加量,比例达到1/3~1/2即可。以前主食吃得少的人,一旦突然加量,短时间内很容易血糖飙升。用一些慢消化的食材就可以减轻这个“碳水化合物不耐受反应”,控制餐后血糖的波动。另一方面,增加全谷杂粮也可以提升维生素、矿物质、多酚类和膳食纤维的摄入量,这本身就有利于改善身体状况,也能帮助提升饱腹感,预防肥胖。

2.调整进食方式,控制餐后血糖反应。如果实在没办法吃到全谷杂豆,只能吃白米饭白馒头,还可以考虑改变进食顺序:不要先吃半个馒头或几大口饭,而是先吃部分蔬菜和肉类,再开始吃主食,主食配着剩下的肉和菜吃。也可以先吃半个苹果或梨,或先喝杯牛奶,半小时后再开始吃饭。这样,餐后血糖反应就能大幅压低,不易头晕、犯困。不过,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者要慎用这种吃法,因为这可能令你食量下降。

3.餐后及时活动,每天至少30分钟中强度运动。餐后活动可有效降低血糖峰值,减小血糖波动。所谓餐后活动,不是要跑跑跳跳,而是别马上坐下躺下。可以刷碗、扫地、收拾屋子、散步、买菜、扔垃圾等。

吃主食的其它三个问题

1.到底该吃多少主食呢?每天最少要吃120克碳水化合物,相当于160克干粮。如果你是卧床不动者,或只想节食减肥而不配合运动,吃这个量是可以的。但对于大部分成年人来说,工作学习负担较重,还有一些体力活动,所以女性每天200~300克谷物(生重)是合适的,这相当于每餐70~100克的主食原料(生重),可换算成每天2~3满碗的熟米饭(熟重450~700克)。如果运动量大或正在青春发育期,就更要多吃了。

多项流行病学研究证实,每天的能量中有约一半来自于主食是最好的。按轻体力活动女性每天1800千卡的能量标准,应当有900千卡来自于碳水化合物,也就是225克碳水化合物,相当于500多克的熟米饭(当然最好是杂粮饭)。

2.碳水化合物集中在早上和中午吃,晚上不吃可以么?不建议这么做。近期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晚上多吃脂肪和蛋白质均不利于慢病预防,而吃碳水化合物则没有这种害处。同时,前文已述,晚上适当吃主食有利于良好的睡眠质量。所以,可以在午餐减少一些主食,避免过强的困倦感,而晚餐正常吃主食,预防失眠。

3.我已不再年轻了,还需要吃那么多主食么?有研究发现,随着年龄增长,吃碳水化合物的好处会增加。一项重量级跨学科研究发现,50岁后增加膳食中的碳水化合物比例对于健康长寿更有好处。

来源: CNKI智慧科普聚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