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秋天,你发现自己有了咽干、咽痛、干咳、便秘、或者还伴有鼻出血、皮肤瘙痒、失眠烦躁等情况,这可能是秋燥耗伤肺阴导致的。这时候可进补一些滋阴润燥、补肾养肺的药膳。

而中医认为人的五脏与五行相对应,肺属金,肾属水,而在五行中金水相生,除了直接食用补肺的药膳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滋肾阴来养肺阴。而地黄正是这样一味秋季补肾的良药。

地黄简介

地黄是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新鲜或干燥块根。秋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及泥沙,鲜用;或将地黄缓缓烘焙至约八成干。前者习称鲜地黄,后者习称生地黄。

性味:鲜地黄:甘、苦,寒。生地黄:甘,寒。 熟地黄:甘,微温。

归经:归心、肝、肾经。

功效:地黄性凉,味甘苦,具有滋阴补肾、养血补血、凉血的功效。凡阴虚血虚肾虚者食之,颇有益处。此外,地黄有强心利尿、解热消炎、促进血液凝固和降低血糖的作用。

地黄分类

鲜地黄: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发斑发疹,吐血,衄血,咽喉肿痛。

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病舌绛烦渴,阴虚内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吐血,衄血,发斑发疹。

熟地黄: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用于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眩晕,耳鸣,须发早白。

鲜地黄、生地黄与熟地黄是由同一种药材制成,但却因为有着不同的形状与治疗效果

在中药里面,“生”与“鲜”并不是一个意思。就拿地黄来说,鲜地黄是指地黄从土里挖出来时候的状态;而生地黄却是鲜地黄经清水浸泡、洗涤、切片或切条后的干燥饮片。

生地黄是经过鲜地黄的加工处理之后得到的,但两者的区别却不止如此。鲜地黄清热生津,经常用于热病伤阴,吐血、咽喉肿痛、舌绛烦渴、发斑发疹以及衄热等病症。

熟地黄是指经过炮制工艺处理后的地黄饮片,将生地黄以砂仁、酒、陈皮为辅料,反复蒸晒至颜色变黑,质地柔软就成了熟地黄。

与生地黄不同的是,熟地黄性温,为补血药物,常用于治疗血虚症。而生地黄性寒,是养阴补肾的良药,六味地黄丸就是以生地黄为主的。

不同的制作,其效果和价格都不同,想要区分它们,最好的方法就是看药材的外形。

鲜地黄是刚出土的新鲜地黄根,很容易识别;生地黄多呈不规则块状或长圆形,表面棕黑色或棕灰色,质地较软且韧,不易折断;熟地黄为不规则的块状、碎块,断面乌黑色,有光泽、味甜。

历史溯源

《本草纲目》:“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利耳目,黑须发。”

《本草正》:“阴虚而神散者,非熟地之守,不足以聚之;阴虚而火升者,非熟地之重,不足以降之;阴虚而躁动,非熟地之静,不足以镇之;阴虚而刚急者,非熟地之甘,不足以缓之。”

《珍珠囊》:“主补气血,滋肾水,益真阴。”。

药膳

一、地黄粥
【原料】
生地黄汁约50毫升(或干地黄60克),粳米100克。
【做法】
1.取新鲜生地黄适量,洗净后切段,每次榨取生地黄汁约50毫升,或用于地黄60克煎取药汁。
2.粳米加水煮沸后加入地黄汁,煮成稀粥。
【用法】
每日早晚空腹服食。
【功效】
清热生津、凉血止血,适用于消渴病及热病后期、阴液耗伤、低热不退、劳热骨蒸,或高热心烦、口干作渴、口鼻出血。

二、地黄炖乌鸡
【原料】
生地黄、饴糖各150克,雌乌鸡1只(重约1000克)。
【做法】
1.将乌鸡宰杀,去毛、内脏,洗净。
2.生地黄洗净,切成条状,加饴糖拌匀,装入鸡腹内。
3.将鸡仰置瓷盆中,隔水用文火蒸熟即成。
【用法】
分2日食用,吃肉喝汤。
【功效】
补髓填精、补脏益智,适用于用脑过度、脑髓不足而见头转耳鸣、记忆力减退、腰膝酸痛、神疲气短等症。

三、导赤清心粥
【原料】
生地黄汁50毫升,连心麦冬6克,莲子心3克,竹叶卷心20支,灯芯草2棵,雪梨1个,粳米20克,砂糖适量。
【做法】
1.将前五味药洗净后加水共煎,去渣取汁。
2.雪梨去皮捣烂取汁。
3.粳米洗净煮粥,待沸后先下药汁,后下梨汁。
4.粥熟后调入砂糖即可。
【做法】
每日分2-3次服食。
【功效】
清心凉营,适用于伏暑、邪在营血,症见发热日轻夜重、心烦不寐、口干渴不欲饮、小便短赤热痛、舌绛等。

注意事项

生地黄性味甘苦味凉,功效是养阴清热,补血生津,能够治疗阴虚发热,吐血,月经不调等问题。但因为其味比较凉,所以脾虚泄泻的不能应用此药。并且应用生地黄的同时,不要吃葱白,韭菜,萝卜这一类泄气的物质。

熟地黄是生地黄经过炮制以后的,味甜性微温,能够补血滋阴,填精益髓,熟地黄主要是补的功效,治疗精血不足的疗效突出,但是熟地经过蒸晒以后性质比较粘腻,碍消化,脾胃虚弱,气滞痰多的人不适用。服用的时候也要戒韭菜,萝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