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合(association)是指相同或不同分子间不引起化学性质的改变,而依靠较弱的键力(如配位共价键、氢键)结合的现象,不引起共价键的改变。为可逆过程。受介质极性和体系温度的影响。
定义缔合是指相同或不相同分子间不牢固的化学结合。缔合是放热过程,介质极性增大时或体系温度升高时缔合作用减少或消失。常见的缔合现象有:表面活性剂形成胶束;烷基锂在非极性介质中形成多聚体;有机羧酸的二缔合体等。在生物高分子、天然高分子和合成高分子中也存在缔合现象。缔合作用在生物大分子三级、四级结构的形成中至关重要。缔合作用是合成高分子相容共混体系的决定因素之一1。
简介具有较弱的键力,发生缔合作用的分子易重新分离。在自然环境中非常普遍,水溶液本身可称为缔合胶体。许多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如洗涤剂)在水体中可与水分子或其他有机分子发生缔合。因此,研究缔合现象对了解环境中污染物的形态、转化、毒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陈化陈化是指在沉淀过程中,待沉淀完全后,使溶液在一定条件下静止存放一段时间。目的是为了令里边的组份得到充分的反应,或令悬浮物沉降。如酿酒,刚出来的酒跟陈化过的酒是不一样的原因是经过很长的时间,里边少量的高碳醇跟酯产生反应了,生成新的脂肪酸酯,不同的脂肪酸酯都有它不同的特定气味。再如香水,放置一段时间后,里边会发生酯交换反应,形成新的脂肪酸酯,令得气味更加醇和芳香。
再凝结同样物质微小颗粒的溶解度要比大颗粒的大,小颗粒的溶解促使大颗粒的成长。由开尔文(Kelvin)公式相关形式In(c/c*)=2σM/prRT可看出,颗粒越细,溶解度越大。在大颗粒和细颗粒沉淀粒子同时存在的情况下,若大颗粒沉淀处于饱和状态,则小颗粒沉淀必然不饱和,其结果是小颗粒沉淀物溶解增大了溶液的浓度。由于溶液浓度超过了大颗粒沉淀物的饱和浓度,溶质又可以在大颗粒表面上沉淀出来,从而使大颗粒继续长大。这种通过溶解—再沉淀,物质由小颗粒转移到大颗粒表面上而使沉淀粒子成长的现象叫再凝结,又称为Ostwald陈化。在同一晶体内也会发生Ostwald陈化现象。由于粒度之间的差别,诱发了奥斯特沃尔德熟化作用( Ostwald ripening)。粒度较小的颗粒的溶解度大,溶解后又沉积到粒度较大的颗粒上,总的粒子数下降。再凝结或Ostwald陈化现象不仅发生在沉淀过程结束之后,也发生成沉淀进行过程中。它促使沉淀物粒子长大,所以有利于生成大颗粒沉淀物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黄头生 - 副教授 - 华北电力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