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合丸,中医方剂名。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吴直阁增诸家名方)。具有暖脾胃,理气止痛之功效。主治气血虚弱久积阴冷留不化,结聚成形,心腹阵发性刺痛,上连胸胁或脾胃久虚,内伤冷物、泄注下,腹痛肠鸣,或久纯白,时下青黑,肠滑不禁;又治胃脘停痰,呕吐吞酸,塞不通,不思饮食、身沉重,面色萎黄、或久患心脾疼痛,服之甚效。

组成丁香(不见火)、木香(不见火)、人参各一两(30g),白术(焙)、青皮(去白)、陈皮(去白)各二两(60g),附子(炮,去皮脐)二两半75g,厚朴(去皮脐,姜汁制)、肉豆蔻(炮)各二两(60g),干姜(炮)三两(90g)。

用法用量1、古代用法:上为细末,入硵砂八钱,姜汁、面糊为丸,每一两做二十丸。每服一丸,用老姜一块如拇指头大,切开作合子,安于药内,用湿纸裹,慢火煨一顿饭久,取出去纸,和姜细嚼,白汤送下。小儿一粒分四服。

2、现代用法:以上10味,共研细粉,混合均匀,过筛。用硵砂、姜汁打面糊为丸。干燥即得。每丸重1.5g。每次1丸,用老姜1块,约拇指头大,切开,安药于内,用湿纸,慢火煨15分钟左右,取出去纸和姜细嚼,白汤送下,每日2次。

功用暖脾胃,理气止痛。

主治气血虚弱久积阴冷留不化,结聚成形,心腹阵发性刺痛,上连胸胁或脾胃久虚,内伤冷物、泄注下,腹痛肠鸣,或久纯白,时下青黑,肠滑不禁;又治胃脘停痰,呕吐吞酸,塞不通,不思饮食、身沉重,面色萎黄、或久患心脾疼痛,服之甚效。

方义气血虚弱,久积阴冷,留滞不化,结聚成形,心腹阵发性刺痛,上连胸胁,或脾胃久虚,内伤冷物,泄泻注下,腹痛肠鸣,或久痢纯白、时下青黑,肠滑不禁等症,治宜暖脾胃,理气止痛。方用丁香暖脾胃;木香理气止痛。治脾胃积滞,心腹膨胀、肠鸣泻痢;人参大补元气、安神益志、扶正祛邪,共为主药。白术健脾益气,治脾虚食少、不思饮食;青皮疏肝破气,消食化滞,治食积腹痛;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治脘腹胀痛、食少吐泻,共为辅药。附子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治虚寒吐泻,心腹冷痛;厚朴温中行气、燥湿消痰,治心腹膨胀、宿食不消、痰饮喘咳;肉豆蔻温中行气、消食涩肠,治虚泻久痢、呕吐吞酸;炮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治呕吐泄泻、共为佐使。诸药协同,具有暖脾胃,理气止痛之功。

使用注意孕妇忌服。

附方名称:姜合丸

组成:木香、附子、肉桂、硇砂、丁香、沉香、荜澄茄、青橘皮、陈橘皮、五味、茴香

用法:上为细末,次入硇砂研匀,酒煮面糊为丸,每一两作二十丸。每服一丸,以生姜一块,剜如合子,安药在内,湿纸裹,煨令香,去纸,放温细嚼,盐汤送下,不拘时候

主治:中脘停寒,胸膈结痞,呕吐恶心,不思饮食

出处:《杨氏家藏方》卷六

名称:姜合丸

组成:生姜

用法:先热下热白汤一盏,取出药丸,先一口汤咽下,再嚼煨姜,白汤尽咽下,如泻亦好

主治:气痛多因冷,或感风雨湿,或冷食瘕滞,则腹有痛块,引引上心

出处:《朱氏集验方》卷三

名称:姜合丸

组成:附子、肉桂、砂、木香、陈皮、丁香、沉香、荜澄茄、青皮、茴香

用法:上件为细末,次入砂,研匀,酒煮,面糊为丸,每一两作二十丸。每服一丸,以生姜一块,剜如盒子,安药在内,湿纸裹煨令香,去纸放温,细嚼,盐汤送下

主治:疗中脘停寒,胸膈结痞,呕吐恶心,不思饮食

出处:《是斋百一选方》

名称:姜合丸

组成:丁香、木香、人参、白术、青皮、陈皮

用法:上件为细末,入砂八钱,姜汁、面打糊为丸,每一两作二十丸。每服一丸,用老姜一块,如拇指头大,切开作合子,安药于内,用湿纸裹,慢火煨一顿饭久,取出去纸,和姜细嚼,白汤送下。孕妇不得服。小儿一粒分四服。老人、小儿内有伤积,服之无不神验。此药不损脏腑

主治:治男子、妇人气血虚弱,久积阴冷,留滞不化,结聚成形,心腹膨胀,刺痛成胸胁;或脾胃久虚,内伤冷物,泄泻注下,腹痛肠鸣;或久痢纯白,时下青黑,肠又治胃脘停痰,呕吐吞酸,痞塞不通,不思饮食,身体沉重,面色萎黄,或久患心服之永除根本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蔡定芳 - 博士生导师、教授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西医结合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