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化底劈(liquefied diapir)指液化沉积物向上穿刺围岩的一种构造,底劈有两种形式,一是未穿透上覆软沉积物,一是穿透上覆软沉积物至当时的地表则形成席状砂层。底劈液化沉积物流最后以各种形态固定在岩层中。底劈形态系指在剖面表现的形状。
简介液化底劈(liquefied diapir)指液化沉积物向上穿刺围岩的一种构造,底劈有两种形式,一是未穿透上覆软沉积物,一是穿透上覆软沉积物至当时的地表则形成席状砂层。底劈液化沉积物流最后以各种形态固定在岩层中。底劈形态系指在剖面表现的形状。1
形态锥形底劈体是底劈构造中最常见的形态。孤立的锥形底劈体,它往往穿过上覆软沉积物,使围岩被冲断或裂开。锥形底劈体有一个明显的核部,由扰动的直立纹层或岩石碎块组成。1
形成一个碳酸盐岩中保留的锥状底劈构造的纵剖面,黄色碳酸盐砂液化流动向上覆灰色碳酸盐砂穿刺,由于其具有较大能量,冲断上覆岩层并在流动中捕获灰色软沉积砂层为捕虏体,捕虏体(灰色砂层碎块)在底劈体核部向上穿刺过程中变形弯曲或流动拉长。底劈体穿刺上覆岩层至当时地表成液化均一层。另外一种锥形底劈体,未穿透上覆软沉积层,其核部没有捕虏体碎块,但具明显的近乎直立的纹层,代表当时的向上底劈的流动构造,代表能量相对低的锥形底劈构造。1
举例有一些锥形底劈构造是由多个砂层流动形成,因而具有更高的能量诱发底劈体上覆软沉积层强烈变形。灵山岛早白垩世海相砂岩的底劈构造即由多个砂层流动形成。灵山岛位于青岛胶南市东南的黄海近岸海域,距胶南市大珠山直线距离10 km;构造位置属于中生代的苏鲁造山带。吕洪波(2011)最早研究并报导了岛上早白垩世的地震滑塌构造与软沉积物变形。在滑塌岩层内部,滑塌岩块的上覆与下伏地层中有多个层位、多种形态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锥形底劈构造由中国石油大学博士生王安东提供,是尚未公开发表的材料,允许笔者提前引用。软沉积物计有7层,为薄层砂岩与薄层或极薄层的黑色粉砂岩互层,原始岩层总厚14~16cm由于液化流动与触变流动,液化砂层在底劈体部位厚度增大为25~27cm。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胡芳碧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