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生冲蚀 为煤层或含煤建造形成以后,由于地壳上升,河流冲制侵蚀剧烈,使煤系遭受严重冲蚀,在垂直方向上,依其侵蚀深度和规模,不同程度地破坏所含煤层的原生厚度,而在平面上出现大面积的薄化区或无煤区。
相关概念侵蚀聚煤盆地非构造成因的聚煤盆地,包括侵蚀成因和其他非构造成因的盆地。这类盆地起因于外动力作用,基本与地壳运动无关,在聚煤过程中,基底未发生明显沉降,含煤建造厚度有限,范围规模不大,含煤性差,多缺乏工业价值。
同生冲蚀泥炭层堆积过程中,由于遭受河流、海水等的冲刷侵蚀,引起煤层厚度薄化或缺失。冲蚀带附近媒煤受氧化,光泽变暗,灰分增高。
陷落柱俗称无炭柱溶洞上方的煤层及其围岩垮落形成的柱状塌陷体岩溶陷落柱是局部地层中的岩溶塌陷现象,因塌陷体的剖面形态似一锥形柱体,故以它的成因和形状取名为岩溶陷落柱,由于陷落柱的存在破坏了煤层的连续性,给开采增加了很多困难。1
后生冲蚀的特点1.影响的范个较广,常形成较大面积无煤区。
2.煤层和顶板均遭到破坏
3.冲蚀带中岩性以砂岩、砾岩等粗碎屑岩为主,底部混有煤屑和顶板岩屑。
4.冲蚀带附近煤层光泽暗淡、灰分增高、煤质较差。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黄伦先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