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里奇曼效应(英语:Bridgman effect)指的是电流流经各向异性的晶体时,由于晶体内电流的分布不均匀而产生吸热或放热的现象。也称为内部珀尔帖效应。

历史布里奇曼效应是由美国物理学家珀西·威廉·布里奇曼(1882-1961)发现的。布里奇曼主要研究高压对物质性能的影晌以及物质中电和热的现象。曾获1946年诺贝尔物理奖。1

各向异性布里奇曼效应(英语:Bridgman effect)指的是电流流经各向异性的晶体时,由于晶体内电流的分布不均匀而产生吸热或放热的现象。这里介绍各向异性的含义。

非均向性anisotropy),或作各向异性,与各向同性相反,指物体的全部或部分物理、化学等性质随方向的不同而有所变化的特性,例如石墨单晶的电导率在不同方向的差异可达数千倍,又如天文学上,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亦拥有些微的非均向性。许多的物理量都具有非均向性,如弹性模量、电导率、在酸中的溶解速度等。2

各向同性各向同性与各向异性相反。各向同性(英语:isotropy),是指物体的物理、化学性质不因方向而有所变化的特性,即在不同方向所测得的性能数值是相同的。如所有的气体、液体以及非晶体都显示各向同性,多晶体(如一块金属)表现的各向同性称为“准各向同性”。各向同性的物体称为均质体。

确切的定义,取决于其使用的领域。各向同性的辐射在各向上有等同的强度,并且一个各向同性的场对测试粒子有同样的作用,无论其初始方向。以波动的传播为例,波源于此种介质中,发出的振动,于各个方向,速度一致。也即,波的传播速度与方向无关。于此种介质中,波面与波线正交。2

珀耳帖效应珀耳帖效应是指当有电流通过不同的导体组成的回路时,除产生不可逆的焦耳热外,在不同导体的接头处随着电流方向的不同会分别出现吸热、放热现象。这是J.C.A.珀耳帖在1834年发现的。如果电流通过导线由导体1流向导体2,则在单位时间内,导体1处单位面积吸收的热量与通过导体1处的电流密度成正比。

简单可以理解为:外加电场作用下,电子发生定向运动,将一部分内能带到电场另一端。

当有电流通过不同的导体组成的回路时,除产生不可逆的焦耳热外,在不同导体的接头处随着电流方向的不同会分别出现吸热、放热现象。如果电流从自由电子数较高的一端A流向自由电子数较低的一端B,则B端的温度就会升高;反之,B端的温度就会降低。这是J.C.A.珀耳帖在1834年发现的。如果电流由导体1流向导体2,则在单位时间内,接头处吸收/放出的热量与通过接头处的电流密度成正比12称为珀耳帖系数,与接头处材料的性质及温度有关。这一效应是可逆的,如果电流方向反过来,吸热便转变成放热。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孔祥杰 - 副教授 - 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