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要去伊通,记者的心头一紧。几年前,一场大雨过后那泥泞、坑洼的道路让记者记忆犹新。

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这里正发生着逆转贫困的变化:三年退出贫困村15个,贫困人口6489人,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底的3.75%下降到0.86%。

如今,站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回顾审视,“伊通精神”写就的扶贫路径不仅给伊通的经济社会面貌带来改变,更重要的是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所带来的精神改观。

碧波悠悠青草滩,百合盛开正芬芳。夏日午后的伊通乡村弥漫着脱贫致富的满足与喜悦。

不搞“一刀切”、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伊通精准扶贫贯彻的重点。伊通以精准对接、一户一策作为精准扶贫的工作发力点。为此,村里组织村干部进屯入户进行精准识别,摸清每户基本情况,弄清贫困原因,并根据每个贫困户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帮扶措施和脱贫方案。

找真贫并非一日之功,伊通由“扶贫巡查入户大队”下村入户走访,对全县贫困村及非贫困村进行拉网式暗访,针对贫困户信息不精准、村级档案不规范、政策宣传不到位、“两不愁、三保障”未解决到位等问题进行实地踏查,并现场向乡镇进行反馈,截至目前已下发整改通报48期。持续实施“321”包保工程,对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包保责任人进行局部调整,确保包保帮扶不落一户、不漏一人。截至目前,全县调整、新增包保责任人478人,实现了帮扶包保全覆盖。

号准脉就要对症下药,扶贫工作不能“大水漫灌”,我家缺资金、你家缺技术、他家缺劳力……种种原因不一而足,针对贫困户的种种诉求,政府联合企业、金融机构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精准培训”“岗位对接”,伊通县打出双向扶贫组合拳,对贫困家庭未就业劳动力开展定向、订单式免费技能培训,尤其注重结合本县主导产业为扶贫对象提供果蔬种植、畜牧养殖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促其掌握上岗就业技能,提升贫困家庭就业创业能力。截至目前,全县已累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7600人,创业能力培训1363人。

同时,对于无法进行创业、就业安置的贫困户,通过探索公益性岗位就业扶贫方式,建立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机制。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单纯的“输血”扶贫解得了燃眉之急,却不是长远之计。

一村一品,一户一项目,各村风物不一,将各地传统优势产业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形成一个送项目到村,送就业到户,送岗位到人,屯屯有良策,人人有岗位,走出了一条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的“造血式”脱贫路子。

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对这一点,北岗子村村民深有感触。更让大家信服的,是村第一书记刘江城。

刘江城进村后就挨家挨户调研、走访,和村两委班子商议,以村党支部带动专业合作社和代言农副产品,依托龙头企业的品牌和销售渠道,把庭院经济种植的蔬菜、谷子和养殖的鸡鸭鹅等统一销售,并申报无公害食品,农民收入增加了一倍,村民受益明显。

脱贫攻坚,产业发展是关键。只有产业真正发展起来,贫困人口真正有了稳定增收的途径,实现脱贫致富。黄岭子镇充分认识产业扶贫的重要性,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强化龙头企业带动,倡导产业多元推动,坚持因地制宜驱动,持续构建稳定扶贫机制,不断地提升扶贫的质量和效益。

黄岭子镇按照“扶大、扶强、扶优”的原则,重点扶持成长性好、潜力大等龙头企业,通过政府引导、合同约定、政策倾斜等方式,充分用好用活相关政策措施,让龙头企业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形成利益共同体,从而构建长效稳定的脱贫机制。

吉林省正源鸽业有限公司的肉鸽养殖项目计划投资8700万元,饲养11万对,其中黄岭子镇投入扶贫资金150万元用于种鸽采购。该项目覆盖了除黄岭子镇两个整体贫困村之外其他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目前,一期项目已经完成,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鸽舍11栋,存栏种鸽1.1万对,发展态势良好。2017年末,其覆盖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平均每人分红526元。

黄岭子的精准扶贫只是伊通县扶贫攻坚战的一个缩影,黄岭子的扶贫模式也给了伊通县扶贫工作的一个方向。伊通正按照3年集中攻关、两年巩固提高、力争提前脱贫思路,吹响逆转贫困面貌的号角。从单点扶贫向整体推进、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从单打独斗到协同作战的历史性转变正在实现。

随着脱贫攻坚的脚步逐渐扎实,目前,伊通剩余贫困人口1592户3232人,计划今年脱贫1104户2566人。

在脱贫攻坚会战中,如何能让群众扔掉包袱,相信你是真帮实扶,是摆在全县党员干部中的一件克难的大事。一竿子插到底,改过去走走看看,为驻村动动干干,用担当办事儿,用掏心窝子的话晒真情,通过与农民交朋友,到成为一家亲,不知有多少这样或那样的故事……

千难万难,只要实干就不难;大路小路,只要行动就有出路。责重山岳,时不我待,在新时代砥砺前行的步伐中,脱贫攻坚的伊通县将与全国城乡一道,迎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未来。

作者:赵明日 史爽 石巍 徐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