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叫做“公稻子”,学名叫做“恶苗病”,是水稻种子携带病菌侵染而造成的一种水稻非正常生长的病害,染病的植株株高较高、叶片细长、茎秆细长、叶色较浅,大部分的染病植株会抽穗之前在茎基部腐烂死亡, 少量的染病植株可以抽穗但是也不能正常的结实。总的来说,“恶苗病”的发生还在于种子处理不到位、不科学造成的病菌侵染。

近些年,随着种子处理药剂的发展,“恶苗病”的发病数量和趋势大幅的下降。我记着2000年之前,水稻育秧齐苗之后,经常是一大家子齐上阵,屁股下边垫着化肥袋子坐在苗床上薅“公稻子”。因为那时候种子处理的药剂比较少、效果也一般。所以,那时候苗床和大田里的恶苗病发病情况还是很严重的。

1、恶苗病的发病原因。恶苗病的发病原因只有一种,就是种子携带的病菌侵染幼苗造成的病害。相对来讲,恶苗病的发病途径单一、侵染途径也较为单一。而且,恶苗病在大田侵染的几率也是比较小的,不会对当季的其它水稻造成什么有效的侵染,只会通过种子携带病菌的方式对下季水稻的种植造成威胁。

2、恶苗病的发病形式。恶苗病可以在育秧田发病,也可以转移到大田之后继续恶化。育秧田期间,表现的最为明显,由于育秧田的秧苗基数大、密度大,一旦恶苗病大量发生就会表现的较为明显,株高不正常、叶片细长、叶色浅绿、茎秆较细,有种“鹤立鸡群”的感觉;

在转移到大田之后,因为栽培空间的扩大,栽培密度的降低,在表观感觉方面恶苗病的特征表现的不是那么明显。但是在秧苗6片叶之后,随着染病植株的高度持续增加,又会再次明显的表现出恶苗病的特征。但是,大部分的染病植株会在抽穗之前死亡,在茎基部靠上的部位逐渐的腐烂而整株死亡。除此之外,一些抽穗的染病植株也不会正常的结实、稻穗非常小,对水稻的产量和品质有着较为严重的影响。

3、如何防治?对于已经发病的育秧田或者大田,目前还没有有效的药剂处理方式能够解决染病的植株问题,只能等其自然死亡。所以,恶苗病的防治主要还要依靠播种前的种子处理措施来解决,包括包衣、药剂浸种以及臭氧消毒这几种方式。从实际的应用角度来讲,种子包衣处理的方式对控制恶苗病的效果是最明显的,也是成本最低的处理方式,农民朋友完全可以自己操作包衣的过程。

其次是药剂浸种。但是这个处理方式有一个问题是不能防治土壤中残留的恶苗病病菌的侵染,还是有一定的几率在播种之后会因为土壤中的恶苗病病菌侵染而造成一定的病害发生。而且,这种情况在近些年的农业生产中也很常见。最重要的是,药剂用量不好掌握。用量过大,很可能会对水稻种子的芽率、芽势造成较为明显的负面影响。所以,使用药剂浸种,一定要选择正规厂家的杀菌剂产品。

最后是臭氧消毒。对于这种方式,不推荐农民朋友使用。一方面是成本比较高,适合规模化的生产企业、合作社使用,一方面是处理效果与药剂浸种类似,不能有效的防治土壤残留病菌对种子和幼苗的侵染。

因此,在恶苗病的防治方面,还是建议以安全性较好、防治效果较为突出、成本相对低廉、操作最为简单的种子包衣技术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