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我是科学家”将举办第28期活动

“ AI:人工智能,或者爱 ”

本期演讲嘉宾

孙晓

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教授

情感计算研究所所长

《你可能不了解ta的心意,但人工智能知道》

孙晓采访视频:

情感计算——利用人工智能,计算、分析人的情感和性格。

听起来冷静而理智,但对于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的教授孙晓来说,做情感计算有相当温情的理由。“ 当时做研究,是因为关注到了全世界的心理问题和自杀问题 。 如果通过访谈或者其他方式,能提前预判产生自杀倾向的人,并且进行干预,我觉得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

孙晓的研究从抓取博客或者微博上的文字开始 | Pixabay

最初,孙晓的研究从抓取博客或者微博上的文字开始:“人会在网络上留下一些蛛丝马迹,我们把每个词、每句话、每个段落里面复杂的情绪全都标注出来,然后去分析、理解其中的情绪。数据足够多后,就可以做一个模型,进行半自动化的情绪识别。”

渐渐地,孙晓从研究文本里蕴涵的情感,转到更普适、自然的场景。“我们的情感会通过各种各样的外部形态表征出来,无论是我们写的文字、语音、语调,还是我们的眼神、面部表情,甚至身体姿态、步态,都能表现出人的情感。”

“结合自然语言处理、人机对话、人机交互,我们想试着从对话过程中,发现人的一些性格特质。” 通过100轮甚至更多轮的对话,AI可以基本了解一个人的对话模式,准确了解人喜欢听什么,想听什么。

这个模型可以应用到很多场景。“比如,现在有很多人有心理问题,但是心理医生数量却不多,如果AI能挖掘出人深层的情绪、性格、喜好,它可以辅助心理诊疗。”

病人愿意跟机器人聊天吗?

孙晓认为答案是肯定的。“你想想,为什么你愿意跟朋友、同事倾诉?因为他们容易跟你产生共情。如果AI 理解了你的性格、情绪,甚至越聊就越了解你,它还不会烦,也不会带入自己情绪,这时候病人就会有沟通的意愿了。”

而且,通过跟一些心理学家沟通,孙晓发现其实有心理疾病的人,反而不愿意跟人进行交流。“有时候他们更愿意跟石头、树或者是机械,甚至机器人交流。”

除了健康医疗, 情感计算还可以应用在招聘的岗位评估 。“现在很多公司招聘会要求面试者填写心理问卷,由此判断人的性格特质是否符合招聘岗位的需求。而我们可以根据应聘者的一个短视频,分析他的表达、神态、动作等等,然后判断他的性格特质。这样一方面省去了填问卷的麻烦,一方面也更客观,不会出现因为应聘者填写虚假信息而导致的误判。”

但这并非是说,有了这项技术,那些性格上稍微有缺陷的人就会因此失业。“我们希望大家能通过AI认识到某一方面的不足,然后尽量去克服或者避免因此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不是说给人打上不好的标签,将他一辈子钉在耻辱柱上。”

“ 因为我觉得科学家的精神对我来说就是两个字:服务。 一项技术,比如人工智能和心理学的碰撞,我最终还是希望它能服务于群体,服务于一些领域,甚至服务于我们的国家。”

10月25日,欢迎来合肥市科技馆西二楼学术报告厅,听孙晓老师聊聊情感计算的故事。

监制:吴欧

策划/编辑:麦芽杨

撰稿:范可鑫

排版:雷昱儿

欢迎个人转发到朋友圈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