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6日

“科普中国-我是科学家”将举办第35期活动

“ 我们的目标:0! ”

本期演讲嘉宾

郭红燕

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环境社会治理中心主任、研究员

《低碳生活,我们可以做什么?》

郭红燕采访视频:

“终于它开始了你知道吗?”说这句话时,郭红燕脸上是抑制不住的兴奋。

这里的“它”,指的是《关于推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作为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的研究员,郭红燕参与了这份文件起草的全过程。

在郭红燕看来,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是一件对各方都有利的事。“公众参与到环保中,能让更多人了解、关注生态环保,为环保贡献一份力量。同时,也促进个人的发展。最后能达到什么效果?生态环境也变好了,个人能力也提升了,社会也和谐了。”

三江源国家公园治多生态环保协会的志愿者在捡拾垃圾(6月15日摄)| 新华网

“其实,生态环境志愿服务,以前各地也有做,但都是零散地在做。”郭红燕感慨,“我们花了半年的时间,起草了指导意见,现在终于要在全国范围推广了。”

郭红燕是今年上半年接到的这个任务,要起草志愿服务的指导意见。根据郭红燕介绍,虽然参与指导意见文件撰写工作的,大约只有10人左右,但参与其中的,远不止这些人。“各地的环境部门,自然是要参与,还有文明办、共青团、妇联、民政部,都参与进来了。还有社会组织、企业、专家,各方代表都提了建议。”

其实,政策研究者的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 听,了解各方的想法 。

“因为起草政策也好,制度也好,下一步就是推行,所以一定要搞清楚事情的真相。”尤其2060年,还有碳中和的目标在那,作为政策研究者,郭红燕也想从自己专业的角度,出一份力。

生态环境志愿服务 | 图虫创意

而要想系统地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就要让政策能落地。“应该怎么推?到底公众适合做什么?公众感不感兴趣?能不能做得了?文件涉及到哪些群体?对他们有什么影响?会面临哪些困难?这些方方面面你都要了解,要提前把对各地经济、社会的影响,都预想到。”

调研、座谈、实地走访、入户调查,甚至一对一深度访谈,这都是郭红燕的工作日常。“我在我桌子挨着墙的上方,写了几个词: 较劲儿、较劲儿、再较劲儿 。什么意思?按说到这个年龄,不应该再写这样的词了。但是我就想提醒自己,再谨慎一些,再认真一些,多了解各类群体的想法,多了解他们的需求,让政策能真正落地,起到应有的效果。”

6月26日,欢迎来“我是科学家”,听郭红燕聊聊环保公众参与的故事。

监制&策划:吴欧

编辑:小米 小贩儿

撰稿:小贩儿

排版:尹宁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