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种来历欧亚种。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研究所植物园于1981年以潘诺尼亚×杂种优系60-33(玫瑰香×红无籽露)杂交育成。1992年选出。1994年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成立大会上被评为优质鲜食品种,1999年获“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铜奖”,2001年通过北京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特征特性嫩梢绿色,无附加色,具稀疏绒毛。幼叶较薄,表面、背面均无绒毛,表面略有红紫色晕,有光泽。成龄叶片近圆形,绿色,中等大,中厚,叶缘锯齿三角形,大而锐,先端尖,5裂,上裂刻深,下裂刻浅,叶柄较叶中脉短,叶柄洼开张矢形或拱形。一年生成熟枝条黄褐色,冬芽较大。枝条节间中长,卷须间隔。两性花。果穗较大,圆锥形,穗长20.2厘米,穗宽12.5厘米,平均穗重513克,最大1100克,果粒着生紧密,椭圆形,平均粒重7克,最大12克,穗粒整齐,玫瑰红或鲜紫红色,皮中等厚,肉厚硬脆,前期退酸快,酸低糖高,酸甜适口,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5%~17.6%,含酸量0.39%~0.47%,种子小,2~3粒,品质上等。果粒着生牢固。果实成熟后,在树上挂到9月中旬亦不裂果,不掉粒,果肉仍然很脆,品质更佳。耐贮运。生长势中等或较强,萌芽率62.8%,结果枝占芽眼总数的37.5%,占新梢总数的45.7%,每一结果枝上的平均果穗1.21个,结果系数0.44。在北京地区4月中旬萌芽,5月下旬开花,6月下旬开始着色,7月底充分成熟,从萌芽到果实充分成熟105天~112天。在河北省元氏县4月15~20日萌芽,5月20~25日开花,6月底开始着色,7月20~30日完全成熟,从萌芽至果实成熟约90~100天。丰产性较好。适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露地栽培。适于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等设施栽培,在5~6月浆果即可上市。抗病能力中等或稍强。田间表现抗白腐病、霜霉病能力较强。与其他欧亚种品种基本类似,适应我国三北地区栽培。栽培技术要点①栽培管理容易,采用篱架栽培、棚架栽培均可。栽植密度和栽培架式:露地栽培:行株距2.5~3.0米×1.0~1.2米。篱架、棚架均可。篱架以小扇形整枝,棚架以龙干蔓整枝为好。日光温室栽培:南北行篱架栽培,适于南北跨度在7~8米的温室。行株距2米×1米。采用单臂水平整枝。东西行篱棚架或篱架栽培,适于南北跨度7米以上的温室。在距南边棚缘1米处以株距0.5~0.7米栽植1行。采用独龙干整枝。北边距主柱南1米也可栽植1行作为临时加密行。塑料大棚栽培:南北行篱架栽培,适于8~12米的大型无柱钢架大棚,距棚边缘1米,以行株距2米×1米栽植,采用单臂水平整枝或小扇形整枝。南北行棚架栽培,在大棚内在距东、西两边缘1米,南北行,以株距0.75~1米各栽1行,采用独龙干整枝。②一般在栽植第2年结果。要求该年每株树留结果枝5~7个,每结果枝留1个花序,产量控制在每亩400~500公斤。以后每亩产量控制在1000~1500公斤为宜。③生长期管理:摘心,开花前在花序以上留3~5片叶摘心。开花后,花序以上留15~20片叶摘心,顶端留1~2个副梢延长生长,反复摘心,花序以下副梢全部去除。在开花前1~2周进行疏花序,摘除多余的花序。在花序上少数花蕾始开放时进行花序整形。特大花穗,除去副穗和上部2~5个小分枝,下面较长的小分枝去除尖端部分,留22~25个小分枝,再摘去穗尖,使整个果穗成倒梯形。中等大花穗,去副梢,将上部较长的小分枝去除尖端部分,留22~23个小分枝,再摘去穗尖。小花穗,除去副穗和穗尖外,基本不动。个别分枝过长时,亦可摘去尖端部分。在落花后15—20天进行疏果粒。疏去形状不正、部位不好、受损有残痕、过挤过小的幼果。注意不要碰伤果粒。果粒数依树势和果穗大小而定,留60~80粒。上部小分枝留4~6粒,中部小分枝留3~4粒,下部小分枝留1~2粒,使果穗成圆锥形,穗重400~600克,粒重7~9克。在疏果后喷一次保护性杀菌剂即进行套袋,以保护果穗不受外界环境危害,防裂果、防鸟害。编辑:禹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