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各种病症的总称。包括败血型(兔出败)、肺炎型、传染性鼻炎、中耳炎、化脓性眼结膜炎、子宫积脓、睾丸脓肿和其他部位形成的脓肿等。

(1)流行特点。多发生于春秋两季,常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多数家兔鼻腔黏膜带有巴氏杆菌,但不表现临床症状。当各种因素(如长途运输、过分拥挤、饲养管理不良、空气质量不良、气温突变、疾病等)应激作用下,机体抵抗力下降,存在于上呼吸道黏膜以及扁桃体内的巴氏杆菌则大量繁殖,侵入下部呼吸道,引起肺病变,或由于毒力增强而引起本病的发生。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黏膜伤口为主要传染途径。

(2)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败血型:急性型患兔精神萎糜、停食、呼吸急促体温升高至41℃以上,鼻腔流出浆液--脓性分泌物,有时发生下痢。死前体温下降,四肢抽搐。病程短者24小时内死亡,较长者1~3天内死亡。流行开始时,常有不显症状而突然倒毙的病例。

亚急性型:常由鼻炎型与肺炎型转化而来,呼吸道症状十分明显,呼吸急促,困难,鼻孔流出黏液或脓性分泌物,常打喷嚏,体温稍高,食欲减退,有时见腹泻,发生结膜炎,并且有肿大,病程可拖至1~2周甚至更长,终因衰竭而死亡。

肺炎型:常呈急性经过。病变虽在肺部,但由于活动较少,故难以发现呼吸困难症状,临床上只见患兔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或废绝。病程长短不一,急性的可以未见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许多病例是在代谢增强(如怀孕后期、哺乳)时,出现呼吸困难之后,很快死亡。

中耳炎:单纯中耳炎多无明显症状,如炎症蔓延至内耳或脑膜、脑炎,则可表现斜颈、头向一侧偏斜,甚至出现运动失调和其他神经症状。剖检时在一侧或两侧中耳的鼓室内有白色或淡黄色渗出物。鼓膜破裂时,从外耳道流出炎性渗出物。也可见化脓性内耳炎和脑膜脑炎。

其他病型:包括生殖器感染,全身各部位的脓肿。母兔表现为子宫内膜炎,阴道分泌物多或积脓。公兔睾丸炎附睾炎,表现为阴囊肿胀,摸之内部有不平硬块,有淋漓分泌物。其他组织器官主要是脓肿形式。

(3)诊断。春、秋季多发,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除精神萎顿、不食与呼吸急促外,据不同病型的症状、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须做细菌学检查。注意与兔出血症、葡萄球菌病、波氏杆菌病李氏杆菌病等鉴别。

(4)防治措施

①建立无多杀性巴氏杆菌种兔群,是防治本病的最好方法。

②定期消毒兔舍、兔笼,降低饲养密度,加强通风,可大大减少本病的发生。

③对兔群必须经常进行临诊检查,将流鼻涕、鼻毛潮湿蓬乱、中耳炎、脓性结膜炎的兔子及时检出,隔离饲养、治疗或淘汰。

④可注射兔巴氏杆菌病灭活菌苗,免疫期为4个月。

治疗可用下列药物:

①青霉素、链霉素联合注射。青霉素每兔2~5万单位,链霉素5~10万,混合一次肌内注射,1日2次,连用3日。

②磺胺二甲嘧啶。内服,首次量每千克体重0.2克,维持量为0.1克,每日2次。肌注或静注,每千克体重0.07克,每日2次,连用4日。用药同时应注意配合等量的碳酸氢钠。

③抗巴氏杆菌高免单价或多价血清,皮下注射,按每千克体重6毫升,经8~10小时再重复注射1次,疗效显著。

编辑:马宇飞

审核专家:山西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 仁克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