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调查显示,我国视力不良低龄化趋势严重,近视发病形势严峻。北京大学2015 年发布的《国民视觉健康报告》就已指出,到2020年我国近视患病率或将接近50%。近视一旦形成,则无法治愈。近几年的科学研究使科学家们达成共识:充足的户外活动有助于防止近视,或延迟近视发生;对于已经近视的孩子们,“佩戴矫正镜片和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相关滴眼液”可帮助减缓近视的发展。2020年中国近视人口或将达7亿2019年12月,《北京市2018年度卫生与人群健康状况报告》发布,其中显示2017-2018学年度北京市中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为59.5%,比五年前(2013-2014学年度)下降2%,比十年前(2008-2009学年度)上升0.7%。中小学生视力不良增长幅度减缓。然而小学一年级视力不良检出率已达34%,视力不良低龄化趋势严重。不仅是北京市,几个月前国家卫健委公布的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调查结果显示出了同样的趋势:2018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其中6岁儿童为14.5%,小学生为36%,初中生为71.6%,高中生为81%,发病形势严峻。国家卫健委疾控局副局长张勇介绍,高三学生近视高于600度的占比达21.9%。600度以上的高度近视大概率导致眼底病变,甚至致盲,容易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应该引起高度警惕和重视。其实早在 2015 年,我国青少年近视发病率就已经高居世界第一位。北京大学中国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玲教授团队当年发布的《国民视觉健康报告》,对我国近视总人口数做出了预测:2020年,中国近视人口将达7亿,患病率近50%。李玲教授还指出,在现有政策环境下,到2020年,我国5岁-15岁群体近视患病率将达到77.42%,16岁-24岁群体近视患病率将达到94%。这种情况不仅仅发生在中国。新加坡已有80%到90%的高中新生患上近视。美国的近视发生率在20世纪70年代只有25%,而到2000年几乎翻倍,达到42%。2016年,来自澳大利亚、南非和新加坡的研究者团队综合分析了全球145项研究之后,在《眼科学》(Ophthalmology)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他们预计,到2050年世界上近一半的人口(多于47亿人)会患有近视,10%的人口将患高度近视。我们必须要认识到,近视一旦发生就无法治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主任王宁利近期公开表示,“对于近视的治疗,我们只能采取防控,意思是说若是发生近视了,就最好不要发展成高度近视;若是高度近视,不要发展成病理性近视。这叫防控技术。所以现在我们没有一个方法能治疗近视眼。“近视,为什么不能被治愈?我们是怎样看到周围的世界的呢?光线进入眼内,在角膜、晶状体等处因折射而弯曲,然后聚焦在视网膜上,这时,视网膜上的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会将光转换成电脉冲,通过视觉神经传播到大脑,大脑将这些信号解释为我们看到的图像。近视则是光线进入眼内的这条通路出现问题,导致光线无法在视网膜上聚焦,而是聚焦在视网膜之前,使得人们看远处的景物模糊一片,而看近处的景物则正常。近视有两种不同的物理成因。一种为轴性近视,即眼球的眼轴(从角膜正中,到视网膜黄斑中心凹之间的一条虚拟中轴线)长度大于健康眼轴的平均长度,导致光线聚焦于视网膜之前。常见的说法是,眼轴长度增加一毫米,近视增长300度。另一种为屈光性近视,这种近视并不是因为眼轴长度变化导致的,而是角膜或晶状体的形状发生改变,导致光线被更强烈地折射,使得光线聚焦于视网膜之前。无论是眼轴长度的增加,还是角膜或晶状体形状的改变,都属于结构性变化,不可恢复。因此,近视不可能被治愈。近视原理图,图片来源:https://www.nei.nih.gov/sites/default/f多在阳光下活动,有助于防止或延迟轴性近视的发生目前,人们还不知道近视的确切的致病机理。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认为,基因和环境这两大因素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很可能导致了近视。科学家们认识到,父母的近视情况,个体或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和生活方式,伏案工作与户外活动的比例和时长,都可能与近视的发生息息相关。近几年的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即光线的暴露程度与近视相关。明亮的阳光有助于调节正常的眼睛发育,在室内呆的太久,无论是做什么,都会破坏眼睛的发育过程。人们通常认为伏案工作的时间越长越容易近视。然而近几年的研究使得科学家们达成共识,是否近视取决于户外时间,而不是伏案工作的时间。甚至有些情况下,即使长时间学习,只要光照足够,也不容易近视。这种“户外时长理论”的研究开始于2007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调查分析了514名小学生和家长的数据,发现比起孩子阅读时长对视力的影响,户外活动时长和父母的近视情况的影响更大。与此同时,新加坡和澳大利亚的科研人员也在悉尼大学做了一项问卷调查,比较了悉尼和新加坡有中国血统儿童(6-7岁)的近视患病率。悉尼的孩子比新加坡的孩子花更多的时间阅读和伏案,但是反而近视率要低很多(悉尼近视率3%,新加坡29%),主要的区别是悉尼的孩子有更多的户外活动时间(每周户外活动时间:悉尼超过13小时,新加坡为3小时)。接下来,科学家们开始通过动物(包括鸡、猕猴、树鼩)实验,了解户外活动是怎样帮助预防近视的。美国阿拉巴马大学(University of Alabama)Thomas Norton的研究团队发现,当视网膜检测到模糊图像时,会向眼睛释放化学信号,控制眼睛以多快的速度长到什么样的程度。虽然科学家们还没有确定这个过程中涉及的所有化学信号,但是Norton团队的研究表明,视网膜产生和释放的多巴胺和这个过程有关。户外活动可以提高眼睛接收的光线强度,这可以促使视网膜分泌多巴胺,抵消让眼轴变长的信号,从而预防轴性近视。不过多巴胺可能不是唯一或最终的答案,科学家们还发现可能有其他因素影响眼睛的健康,如曝光的时机,身体的昼夜节律或每日周期等。总的来说,多在阳光下活动有助于防止或延迟轴性近视的发生。有研究证实且得到广大专业医生公认,对近视防控方法主要包括:充足的户外活动、减少持续近距离用眼,戴合适框架眼镜、配戴角膜塑形镜,使用低浓度滴眼液。此外,浙江省人民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沈婷建议,近视100度以上就可能影响日常生活,此时应该佩戴适合的眼镜,否则会加快近视的发展。撰文| 秦达然审校| 黄淑兰 广东省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文章由腾讯“全民爱科学”团队推出转载请注明来自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