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辛 然 心田万亩工作室负责人
审核:唐 芹 中华医学会科普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研究员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在人际关系越来越错综复杂的今天,我们要让自己免受他人的伤害和困扰,就应该保持一定的警惕性。
但这种警惕性会导致一部分人对他人产生不信任,觉得任何人都可能会对自己造成伤害,有人无意之中看了自己一眼,也会怀疑对方是别有用心……
这些都是对外界产生过度警觉的表现,那这是病吗?
警觉是大脑的本能反应
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后,会产生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心跳和呼吸加快、血压升高等一系列生理变化,以唤起体内的整体防御能力。
此时机体会处于一种“战”或者“逃”的准备警惕阶段,这个阶段有利于机体增强抵抗或者逃避损伤。所以,对外界保持警惕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有效方法。
保持轻度警惕性可以唤起机体适度的紧张状态,有助于增加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想象力。但中度以上或者过度的警觉会对认知反应产生不良影响,如感知过敏或歪曲、记忆力和思维力减退、注意集中困难等[1]。有些人还会变得蛮不讲理和固执,表现出焦虑、愤怒、抑郁、恐惧等情绪反应。
每个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会下意识地选择一种自认为能起到保护作用的方式来延续自己的生命。多疑就是其中的一种。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什么样的人会比较容易多疑?
多疑跟性格有关,这种行为来自于从小形成的不安全感。如果孩子小的时候缺乏足够的安全感,会认为“外界是危险的”,所以为了保护自己就得多留一个“心眼”。
多疑也与自卑心理有关。如果一个人对自己能否完成某件事情充满了不确定感,他会将这种不确定感转移到怀疑周围的人或环境。因此,怀疑行为也是一个人自卑感的外在表现。
多疑还与受过伤害的经历有关。当自己被伤害过,就会对其他人和事物保持更高级别的戒备心,因为谁都不愿意再次被伤害,毕竟不愉快的记忆想起来还会隐隐作痛。
当一个人被欺骗的经历多了以后,就会认为周围的人都是不可靠的,这种想法会影响他们的行为,比如会对人不信任、处事谨慎、事事多疑等。因此,多疑也是他们自身发展出来的一种自我保护的防御机制。
除此以外,就算自己没有受过伤害,仅仅是听到或看到别人的经历或遭遇, 也会提高警惕。心理学有一个名词——“替代学习”,也称观察学习,指的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注意其行为的后果而学会新行为的过程,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换句话说,听到自己朋友的遭遇,或者在电视上看到某些不好的新闻事件,也可以让我们保持警觉,以防被骗、被伤害。
总觉得别人不安好心该怎么办?
多疑会给身边被怀疑的对象带来困扰。
例如,有位老奶奶经常怀疑家里的保姆偷东西,可又支支吾吾说不清楚,这让她的家人很是苦恼。
如果这种多疑超过了一定的程度,就会严重影响其生活、工作和社交。严重者会达到焦虑症、强迫症甚至是被害妄想症的诊断标准[1]。
那么,该如何消除这种多疑心理呢?
我们可以先了解多疑形成的原因,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多疑。尽管多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不良影响,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我们。所以一味地排斥这种心理,并不利于改善多疑的行为。
另外,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首先,要培养自信心,在自己感兴趣或者擅长的事情中找到成就感,以此来建立对自己正确的评价,这样也就不会轻易被别人所左右。
其次,要跟对方坦诚地沟通,每个人在人际交往中都会有被误会的时刻,只要双方态度真诚,疑团都能被解开。
如果觉得别人在怀疑自己,应该暗示自己不要为别人的闲言碎语所困扰,不要太在意别人的议论,可以转变一下心态,为受到别人的关注而自豪,以此来自我解脱。同时,要用理智的心理克制冲动情绪的发生。
图3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最后,要正确对待别人的怀疑。当被别人怀疑时,不要意气用事,要冷静分析自己被怀疑的原因,用事实来打消对方的怀疑[1]。
虽然保持怀疑能让我们减少受伤的可能,但与此同时也会消耗自己大量的时间、精力和体力。我们要有意识地去克制内心这种多疑的想法,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也能享受人际交往带来的乐趣。
如果实在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办法,一定要及时求助专业人士的帮助,毕竟很多时候我们看待问题的方式是不够客观的。
参考文献
[1]胡文婷.自我心理诊断:101种心理异常解密.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20.
来源: 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