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约180万例,每年以8.3%的速度在增长。每年死于脑血管病的患者约150万人,存活患者约75%不同程度丧失劳动能力,约40%为重度致残。

为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推动卒中防治工作深入开展,2018年王陇德院士联名80位院士提出开展“减少百万新发残疾工程”的建议,旨在降低卒中发病后的致残风险和程度,降低因病造成的社会风险与家庭负担。该建议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要求有关部门深入做好防病宣传,改进对高血压、卒中等疾病治疗,有效减少发病及残疾人群,增进人民健康福祉。“减少百万新发残疾工程”将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全国卒中防治的重要抓手。王陇德院士表示,加强血压防控管理、普及卒中防治适宜技术,是推动“减少百万新发残疾工程”落实的两项重要工作。

近年来,我国针对40岁以上人群的卒中筛查项目已开展多次,累计筛查900余万人,查出高危人群130余万人。目前,通过干预可降低部分高危人群的发病风险,这为未来我国卒中整体发病率下降奠定了基础。然而,在我国40岁以上人口数量高达5.6亿人的背景下,项目的整体覆盖面十分有限。防治工作重心下沉,关口前移,加强项目经验推广势在必行。

根据国际经验,卒中病发后,一些急救治疗措施,如溶栓、取栓可以明确改善患者生命质量,显著减少残疾发生。在“减少百万新发残疾工程”的推动下,我国卒中预防和救治水平将逐步提升,卒中高病死率和高致残率的现状将逐步改善,因病致残所带来的社会风险与病患家庭负担也将随之降低。

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的推动下,国内卒中防治日益加强,随着全国卒中中心的快速建立,卒中防治关键技术的普及开展,对于药物和器械的需求也高速增长。以前,我国卒中治疗相关器械主要依赖进口。近些年,我国卒中防治相关药物和医疗器械的研发与生产都在加速推进,创新药物不断涌现,仿制药生产和上市速度不断加快,国产器械也越来越精细化。

科普宣教不足是我国卒中防治工作的现状之一。我国国民健康素养水平偏低,卒中防治知识知晓率偏低,多数地区卒中防治科普力度不够,普及面不广,且缺少长期规划。大部分民众,尤其是农村地区群众,脑血管病防治知识缺乏。日前,《柳叶刀》发表了一篇关于中国卒中风险研究的报道。研究统计了全球25岁以上人群的卒中风险,全球平均24.9%,中国却高达39.3%,位列风险排名第一。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包括生活方式不科学、饮食习惯不健康、健康意识淡薄等诸多因素。

在继续实施好国家筛查与干预项目的基础上,以血压防控和管理卒中防治适宜技术推广为抓手,围绕“减少百万新发残疾工程”开展工作。(1)以血压管控为抓手,高效控制卒中主要发病危险因素;(2)明确目标,加快推动溶栓、取栓等适宜技术培训;(3)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高保障水平;(4)加快卒中区域防治能力建设,提升管理能力,促进技术同质化;(5)明确宣教工作责任和目标,创新宣传形式。

“关口前移,重心下沉;提高素养,宣教先行;学科合作,规范防治;高危筛查,目标干预。”王陇德院士表示,要克服卒中这一全国性健康难题,就要谨遵这32字方针,在提高全民预防卒中健康意识的同时,脚踏实地推动相关工作开展。

来源: 卒中防治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