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湿疹是临床常见的皮肤病,主要症状为瘙痒,很多患者难以忍受,往往皮肤挠破,也没止住痒,严重影响着生活质量。
自去年3月份以来,针灸治疗一多年湿疹患者,全身皮屑已基本消除,瘙痒发作频率和程度均得到减轻,虽仍不时反复,但患者已很满足,在诊室与其他患者常说“当初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寻求针灸,真没想到收到这么好的效果,针灸确实很神奇!”

01 何为湿疹

湿疹又称为“湿疮”,属于中医学“癣疮”范畴,是一种呈多形性皮疹倾向、湿润、剧烈瘙痒、易于复发和慢性化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

本病因其症状及病变部位的不同,名称各异。浸淫遍体、深夜极多者名“浸淫疮”;身起红栗、瘙痒出血的称“血风疮”;发于面部者称为“面游风”;发于耳部为“旋耳风”;发于乳头者称“乳头风”;发于脐部者称“脐疮”;发于肘、膝窝处者称“四弯风”;发于手掌者称“鹅掌风”;发于小腿者称“湿毒疮”;发于肛门者称“肛圈癣”;发于阴囊者称“绣球风”或“肾囊风”。

本病病因复杂,目前多认为是过敏性疾病,属迟发型变态反应。病原可以是吸入物质、摄入的食物、病灶感染、内分泌及代谢障碍;外界因素如寒冷、湿热、油漆、毛织品等刺激均可导致发病。

中医学认为本病是因禀赋不足,风湿热邪客于肌肤而成。湿邪是主要病因,夏季为高发季节,涉及脏腑主要在脾。

02 临床表现

皮疹呈多形性损害,如丘疹、疱疹、糜烂、渗出、结痂、鳞屑、肥厚、苔藓样变、皮肤色素沉着等。根据湿疹症状和发病缓急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期。

⑴ 急性湿疹

起病较快,多对称分布,初起为密集的点状红斑及粟粒大小的丘疹和疱疹,很快变成小水疱,破溃后形成点状糜烂面,瘙痒难忍,并可合并感染,形成脓疱,脓液渗出;

⑵亚急性湿疹

为急性湿疹迁延而来,见有小丘疹,并有疱疹和水疱,轻度糜烂,剧烈瘙痒;

⑶慢性湿疹

多由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不愈,也可能发病时就为慢性湿疹,瘙痒呈阵发性,遇热或入睡时瘙痒加剧,皮肤粗糙、增厚,触之较硬,苔藓样变,色素沉着,有抓痕,间有糜烂、渗出、血痂、鳞屑。病程较长,可迁延数月或数年。

①湿热浸淫

发病急,可泛发全身各部,出奇皮损潮红灼热、肿胀,继而粟疹成片或水疱密集,渗液流津,瘙痒不休,伴身热、心烦、口渴、大便干、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②脾虚湿蕴

发病较缓,皮损潮红,瘙痒,抓后糜烂,可见鳞屑,伴纳少神疲、腹胀便溏,舌淡白胖嫩、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濡缓。

③血虚风燥

病情反复发作,病程较长,皮损色黯或色素沉着,粗糙肥厚,呈苔藓样变,剧痒,皮损表面有抓痕、血痂和脱屑。伴头昏乏力、腰酸肢软、口干不欲饮。舌淡、苔白,脉弦细。

03 针灸治疗

①治则

湿热浸淫者,清热化湿,只针不灸,泻法;

脾虚湿蕴者,健脾利湿,针灸并用,补法;

血虚风燥者,养血润燥,以针刺为主,平补平泻。

②处方

以皮损局部和足太阴脾经腧穴为主。

曲池、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皮损局部。

③穴解

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既能清肌肤湿气,又可化胃肠湿热;

足三里既能健脾化湿,又能补益气血,标本兼顾;

三阴交、阴陵泉运脾化湿,除肌肤之湿热;

皮损局部疏调局部经络之气,祛风止痒。

④加减

湿热浸淫加脾俞、水道、肺俞清热利湿;

脾虚湿蕴加太白、脾俞、胃俞健脾利湿;

血虚风燥加膈俞、肝俞、血海养血润燥;

痒甚而失眠者加风池、安眠、百会、四神聪等。

04 按语

①针灸治疗湿疹效果明显,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反应的能力,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特别是缓解症状较快,但根治有相当难度。

②患处应避免搔抓,忌用热水烫洗或用肥皂等刺激物洗涤,忌用不适当的外用药。

③避免外界刺激,回避致敏因素。不穿尼龙、化纤内衣和袜子。忌食鱼虾、浓茶、咖啡、酒类等。

④畅达情志,避免郁闷、生气、着急上火,防止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睡眠。

作者简介

○从事针灸理论与临床研究、腧穴优选及配伍规律研究、经穴外治法研究。

○主持、参与国家、省级科研课题18项,发表第一(通讯)作者核心期刊论文21篇,副主编、参编学术著作7部,获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
○擅长过敏性疾病(鼻炎、湿疹、荨麻疹等)、儿童青少年近视、脾胃病(慢性胃炎、腹胀、腹泻、消化不良、胃下垂、胃溃疡)、失眠、 头痛、面瘫、耳鸣耳聋、肩周炎、颈肩腰腿疼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痛经、带状疱疹等疼痛病症、慢性前列腺炎、便秘、高血压、中风后遗症、亚健康调理等中医特色疗法治疗。

出诊时间:周二、周五、周六、周日上午

出诊地点: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传统疗法科-门诊楼8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