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斑块的患病率远超我们的想象! 我国的数据显示,约1/3的中国成年人有颈动脉斑块,中国人的平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是0.70mm,并且随年龄增加而增厚,每10年增厚0.08mm;0岁-49岁人群6%有斑块;50岁-59岁人群21%有斑块;60岁-69岁人群41%有斑块;70岁-89岁人群63%存在颈动脉斑块。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8)显示,50%~75%的缺血性脑卒中由颈动脉病变所致,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斑块内出血,是卒中和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所以,有颈动脉斑块的患者应积极治疗,预防脑卒中。
1、积极干预危险因素
高血压:颈动脉斑块合并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140/90mmHg,如果可以耐受,尽可能控制<130/80 mmHg;
糖尿病:应控制糖化血红蛋白在7.0%以下;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适量补充叶酸。
2、药物治疗
(1)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LDL-C是斑块脂质核心的主要成分,在降低之后,就可以抑制斑块的生长。且他汀类药物可以改善血管内皮的代谢,使斑块中脂质核心的密度变大,体积变小,让斑块变得更“硬”更结实,从而不容易破溃。近年来先后更新的血脂指南均对胆固醇目标值水平做出了更严格的建议。在强化血脂管理中,他汀是首选药物,在此基础上可联合依折麦布、PCSK9抑制剂等。但需要强调的是,并不是每个颈动脉斑块患者均需要启用降脂治疗,通常需要考虑整体心血管风险才能决定是否应用。
(2)抗血小板药物。当斑块破溃时,抗血小板药物就会抑制血小板聚集,避免激活纤维蛋白,从而预防血栓的形成。
若患者存在明显的颈动脉狭窄(狭窄≥50%),应服用阿司匹林(75-150 mg/d);
若患者只是存在一处或多处斑块,但未导致管腔狭窄,或虽有狭窄但狭窄程度<50%,则需要结合患者所存在的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确定是否需要服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
此类患者若有以下≥3种危险因素,则建议用阿司匹林(75-150 mg/d):
①男性≥50岁或女性绝经期后;
②得到初步控制的高血压(高血压患者经治疗后血压<150/90 mmHg);
③糖尿病;
④高胆固醇血症;
⑤肥胖(体质量指数≥28);
⑥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父母一方或双方男性<55岁,女性<65岁发病);
⑦吸烟。
3、手术治疗绝大部分颈动脉狭窄都不需要手术治疗,当狭窄严重到一定程度影响大脑正常血液供应,才需要评估后决定是否手术。
常用的手术方法有两种:
①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适应于有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无创检查狭窄≥70%或血管造影狭窄≥50%;或没有症状但血管造影狭窄≥70%。
②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即在颈部血管放支架,利用支架把狭窄的血管管腔给撑起来,与心脏冠状动脉放支架原理一致。
以上治疗方式只是医疗干预,生活方式的干预对颈动脉斑块的预防很重要!
①戒烟限酒;
②坚持适量且有规律的运动;
③控制体重;
④改善饮食结构:少吃含饱和脂肪的红肉,多吃鱼和植物蛋白、多吃蔬菜;
⑤减少压力,避免熬夜;
⑥定期检测血压、血糖和血脂,一旦发现,积极控制。建议超过50岁男性、绝经后的女性、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肥胖等人群,最好每年查一次颈动脉超声,能及时发现斑块大小是否稳定。
来源: 卒中防治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