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地质人的吃苦耐劳精神、勇于创新精神、严谨科研精神和甘于奉献精神。这就是火山院士:刘嘉麒!

撰文/记者 王雪莹 图文编辑/陈永杰

▲刘嘉麒院士(供图:刘嘉麒)

氤氲的雾气缓缓在身边流动,山林间时不时传来阵阵鸟鸣。大部队正顺着曲折蜿蜒的山路向下前行,而就在刚刚、在长白山的山顶,自然与时间共同塑造的壮阔景象,像烙铁一样深深刻在一个青年的心里——他的名字叫刘嘉麒,那是他人生中第一次亲眼见到火山。

一眼万年,这份经历就像一抔春水,在悄然无声间唤醒了刘嘉麒深埋于心的那颗种子。

在2022年中国地质学会迎来学会百年华诞之际,记者专访了我国著名火山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嘉麒。刘嘉麒院士从事地质科考60多年,足迹遍布七大洲五大洋。曾十进长白山,七上青藏高原,三入北极,两征南极,造访和考察了60多个国家和地区,率先查明了我国火山的时空分布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让中国新生代火山活动规律的研究达到国际水平。

在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地质人的吃苦耐劳精神、勇于创新精神、严谨科研精神和甘于奉献精神。

◆ ◆ ◆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吃苦耐劳精神

在刘嘉麒院士的办公室挂着一幅壮观的国外火山照片。作为一名地质工作者,刘嘉麒院士有幸看到夏威夷基拉韦危火山、留尼汪岛富尔奈斯火山和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的喷发,其情其景令其终生难忘。

1941年出生的刘嘉麒,并没能拥有一个“开挂”的人生起点:幼年丧父,兄妹众多,家境贫寒……尽管学习很好,但深谙家庭不易的刘嘉麒在考大学时毅然决定,哪个学校不要钱或是少要钱就考哪个学校,而实行“五包”政策(食、宿、学、书、医)的长春地质学院就成了他最好的选择。

▲刘嘉麒院士在南极考察(供图:刘嘉麒)

命运悄悄将刘嘉麒的人生与地质学牵起了一条红线,却同时也为他们设下了不少的挑战:刚入大学,年轻的刘嘉麒做梦也没想到,在象牙塔里读书的日子,吃不饱饭竟然会成为自己要面临的最大难题。

原来,彼时国家正处于一个特殊时期,大学里的主食定量不足,副食很少有油水,学生们经常一顿早饭刚过,第二节课肚子就又饿得咕咕叫……在这种长期的饥饿状态下,看书学习似乎也成了一种奢侈的消耗。一面是繁重的学业,一面是长期的饥饿,对于二十岁上下的青年人来说这无疑是痛苦的,有些人因为实在受不了而选择了翘课,更有甚者直接选择了退学。

这苦吗?苦,当然苦!但对于从小就吃惯了苦的刘嘉麒,这种“苦”似乎又压根算不得什么苦——相比于吃不饱饭,只要能让他继续上学上课,就没有什么苦是耐不了、忍不住的!不仅如此,面对学业和生活的双重压力,刘嘉麒不仅吃下了这份苦,还苦中作乐,尽可能地拓展着自己的课余生活。从担任学院“大学生板报”的编辑工作,再到努力挤出时间帮同学辅导功课,刘嘉麒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也将自己的积极情绪传递给了身边更多的人。

▲刘嘉麒院士在南极长城站(供图:刘嘉麒)

人生的每一步都算数,正是读书时期培养出的“苦中作乐”精神,在此后最干涸的年代里无言地滋润着刘嘉麒的内心,支撑着他走过了动荡不安的岁月,更在新的人生征程中成为他不断拼搏的无形动力。自此,这种不怕苦、甘受苦、不言弃、不放弃的地质人精神,被深深烙印在刘嘉麒身上。

◆ ◆ ◆

敢于尝试、锐意进取的勇于创新精神

在很多人眼里,刘嘉麒是一个喜欢“不按套路出牌”的人——拒绝甘于现状的安逸人生,不惧挑战外人眼中的“不可能”。

1978年,国家恢复了研究生招生,彼时已经37岁的刘嘉麒走到了重要的人生岔路口:五年前,他被调到吉林冶金地质勘探公司研究所担任同位素地质研究室主任,已是业务骨干的他,到底应该选择安于现状、止步舒适圈,还是求学深造、创造更多可能?令很多人没有想到的是,刘嘉麒毅然决定放弃安逸的现状——对“学以致用”的念念不忘,对新知识、新理论、新世界的向往,这些都在激励着他读研,去探索更广阔的天地,要跟随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侯德封继续学习!

▲刘嘉麒院士在南极科考(供图:刘嘉麒)

然而,重回校园读书的机会固然宝贵,但命运依然没有忘记给他设置挑战:不仅生活条件艰苦——宿舍冬冷夏热、八人一间,苍蝇老鼠随处可见,就连学习也压力重重:原来,入学前只有俄语基础的他,如今竟然要从ABC开始学习英语。对于一位年近40的中年人而言,这个挑战不可谓不大,但青年时那种“不怕苦、不言弃”的精神再次点燃了刘嘉麒的斗志——他做到了,他完成了这份在外人来看“不可能完成”的挑战。

“别人从小学到博士一般就22年,而我在校就读了27.5年……因此我更要把37岁当27岁过,要有毅力、刻苦努力”,回想自己求学的岁月,刘嘉麒至今仍是感慨万千。正如生活教给他的那样,比高山更难逾越的只有恐惧本身,比海洋更难跨越的只有自己,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人在成长过程当中要尽可能地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他说:“在生活当中会遇到很多的抉择,但是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要为一时的安逸、富有、权势所诱惑,也不要为自己缺少社会资源而气馁。”对于地质工作者而言,每一座山峰、每一片土地都意味着新的未知和新的可能,而刘嘉麒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一代代后人,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勇于挑战,方能让不可能成为可能。

在不断的学习和考察中,刘嘉麒就像一块海绵一样快速地吸收着新的知识,视野也在不停的探索与学习中慢慢打开。也是在这个阶段,敢于突破、勇于尝试的创新种子正在他的心里生根发芽,他开始不断地反问自己一个问题:我能不能做出新的东西?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整体的科技水平相比国外依然落后,地质学研究领域仍有大片空白亟待年轻一代人才来填补。面对此情此景,胸怀壮志的刘嘉麒深深地意识到,想要在国际上有所突破必须先有自己的“东西”,而想要真正做好科研、拿出成果,不仅需要坚实的理论基础,更离不开锐意创新。

▲刘嘉麒院士在实验室(供图:刘嘉麒)

就这样,虽然还处于研究生学习阶段,但刘嘉麒依然做了一个在当时极具冒险性的决定——他要用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方法研究长白山乃至整个东北地区的新生代火山活动,而这在当时的中国几乎没有先例,可谓真真正正的“摸着石头过河”。能做好吗?要怎么做?数据怎么来?……从老师到朋友,“劝退”的声音犹如海水般涌来,但这些好意和担忧都没有让他退缩——支撑刘嘉麒这种“胆大”的绝非“冒进”,而是坚实的基础。

“相比于别的学生,我当时算是‘老学生’了,已经有了很多的研究基础,不可能再做一些很一般的题目”,每当想起自己当年的决定,刘嘉麒从来不认为那是一次冒险,更多的反而是一种水到渠成的创新:缺少数据就去收集一手的资料,理论匮乏就去建立新的体系——打仗就要打有准备的,走路要走没人走过的。“在那个时候如果你还不搏一下的话,就没有机会了”。

如今,刘嘉麒已经成为我国火山、第四纪科研以及南北极科考等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他在硕士和博士论文中给出的数据和结论更是成为同行研究的基本材料,时至今日仍在被无数后人正向引用……正是当年别人眼里“愣头青”式的挑战,才成就了今天为后人引航的新风帆。选择一个方向,占领一个领域,掌握一种手段,解决一个问题,数十年如一日,一次次的挑战,一次次的尝试,刘嘉麒身体力行地践行着自己的科学信仰——创新是科学的灵魂、是事业的灵魂,做科研就一定要有不惧未知、勇于挑战的创新精神。在中国,想要当好一名地质人最应具备的素质之一就应是创新精神。

利用玄武岩(火山岩的一种)拉纤维,也是刘嘉麒当前的重要科研项目。在刘嘉麒的办公室里,摆放着一些看似普普通通的石头,而桌上的一本样品册中,则是用这些不起眼的石头“拉制”而成的纤维丝、布块、棒材……

“这种石头到处都有,现在也只是拿它去铺路了。”刘嘉麒向记者展示这些样品时难掩兴奋之情,介绍说这些“神奇”的无机硅酸盐纤维具有耐热、阻燃、绝缘、吸音、抗拉、耐腐蚀等高性能,在航天、航空、军事、消防、建筑、交通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墨守成规是没出息的,如今是创新正当时!”刘嘉麒无不感慨地说:“中国有这么多的地质遗迹和自然环境,又有难以比拟的人类历史和活动,这都是创新第四纪科学、地球科学的重要源泉,现在的我们更有条件、有能力为中国的地球科学作出创新型的贡献,而不应该只沉醉于发几篇文章、得几个奖。”

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方能看到前人未见过的天,这是刘嘉麒的突破精神,更是新中国一代代地质工作者的缩影——既有锐意进取的实力,又有敢于创新的魄力!

◆ ◆ ◆

胆大心细,脚踏实地的严谨科研精神

在许多人眼里,“苦”是每一位地质人生活的常态,跋山涉水野外考察早已是家常便饭,但这期间所面临的潜在风险和巨大挑战,绝非普通人所能想象的。

▲刘嘉麒院士在考察火山(供图:刘嘉麒)

2000年,刘嘉麒曾远赴印度尼西亚考察喀拉喀托火山。考察火山本是地质学家工作中最常规的任务,然而那一次的任务却没有那么简单:原来,彼时的喀拉喀托火山并不太平,正处于活动期的火山时不时还会冒烟冒气。作为专业的地质科考人员,团队专家们自然希望前往火山口地区近距离观察火山的状况,但是这样会不会比较冒险?几经权衡,团队还是决定把握机会,向山顶进发。

一路攀爬,眼看着距离火山口只有不到100米的距离,突然意外发生了——地面开始颤动起来。“不好,这是要地震了!”刘嘉麒迅速地意识到,这个征兆背后还有更深层的含义——地震一般是火山喷发的前兆……喀拉喀托火山很有可能要喷发了!此时此刻,刘嘉麒和许多外国专家距火山口不到百米。如果火山真的喷发,暂且不说喷涌而出的高温岩浆是致命威胁,到时候一同喷出来的碎石和火山灰也会铺天盖地地落下来,想要躲开根本不可行。想到这里,刘嘉麒二话不说,迅速和团队专家抓紧撤离。

“搞我们这行的,在国际上真的有几位同行不幸以身殉职,就埋在火山里了,”刘嘉麒说。对于地质人而言,近距离抽测火山熔岩温度是一项工作,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喀拉喀托火山九死一生的危险经历对于刘嘉麒来说并非个例。

“其实,我亲身经历的火山喷发就能有五六次了,像是法属留尼汪岛福尔奈斯火山,我们不仅抽测了熔岩的温度,当时还测量了它喷射出来的岩石……还有距离西雅图一百多英里的圣海伦斯火山,当时我们还坐着直升机落到山口去考察”,每当被问起曾经危险的经历,刘嘉麒都显得很平静:“很刺激有危险,但同时也很精彩。”

在他看来,搞地质一定会遇到危险,因此地质人一定要在胆大的同时兼具心细的品质,“一方面要清楚可能会存在的危险,另一方面也要清楚什么时候可能有危险,要怎么躲开。做野外的,勇敢一点是必要的,但不意味着要你无畏地冒险,冒险是一种愚蠢的行动,而勇敢则需要我们能时刻保持沉着冷静,以及具备能够应对它的能力。”

刘嘉麒经常告诫学生,搞地质的人就是搞自然科学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不跟大自然打交道是不行的,没有实践更是不行的”。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先进的仪器设备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但同时也给地质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充分借助科技的发展,但不能一味地依靠科技,想当一名合格的地质人,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素养。

几十年间,刘嘉麒领队带头翻山越岭到亲力亲为测量,他曾在可可西里的无人区找过迷路的后勤车,也曾在克里雅河里摔倒险些被冲走,不论是远离现代科技的极地,还是荒无人烟的火山口,刘嘉麒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国地质人的优秀品质——胆大心细,脚踏实地。心有猛虎,细嗅蔷薇,对于每一位地质人而言,这无疑是最好的写照。

◆ ◆ ◆

热心科普、敢于担当的甘于奉献精神

在不断的探索与拼搏中,刘嘉麒如今已是我国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领域当之无愧的领军人。在火山研究领域,他完成了大量的系统性和原创性成果,将我国新生代火山活动规律研究推至国际水平,研究了火山岩油气藏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开创性地拓展了我国油气藏勘探的新领域。与此同时,在他的大力推动下,我国玄武岩纤维事业得到了“产学研一体化”式的大力发展,更为推动地方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

刘嘉麒是一名卓越的科研工作者,同时,他更是一名积极的科普推动者,用科学之光引领广大青少年,用科学之热点燃青年的斗志。在许多人看来,让院士给小学生做科普有些“大材小用”,然而刘嘉麒坚决地否认了这一点。“科学传播也是科学家的天职,科学普及对净化社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他说:“如果从我们开始就主动放弃了科学普及的空间,那么伪科学就会快速占领大众的空间。”在刘嘉麒看来,每一位有良知的科学家都应该也有义务肩负起这份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在科学传播和科学普及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自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印尼和汤加的两座火山先后喷发,使火山成了热门话题。作为一位资深“火山UP主”,刘嘉麒显然有了更多的话题可以和B站的年轻网友分享。

“哔哩哔哩的同学们你们好,我是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刘嘉麒。孩子们你们好。”刘嘉麒的科普视频总以这样的问好开头,称呼网友为“孩子们”。视频中的他带着亲切和蔼的笑容,令人丝毫不觉得与这样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有什么距离感。

▲刘嘉麒院士在B站上给网友分享火山知识(供图:刘嘉麒)

在B站入驻刚刚半年多,刘嘉麒院士的粉丝就已经达到了18.8万。“其实我当初对B站不是很了解,后来是身边的同事向我做了介绍,我了解到这是一种新的科学传播的形式,而且形式比较新颖、生动,涉及的面也比较广,大众也比较认可,所以我也加入了B站。很快我就发现,确实这个平台上爱科学的小朋友和年轻人很多,互动也很多,这令我很欣慰。”

对熟悉他的观众而言,刘嘉麒的科普视频“干货”满满,但并不是枯燥死板的讲述,而是图文并茂,活泼生动,有很多影像资料和生动的小动画,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听入了迷,结束时还觉得意犹未尽。

那么,给普通人尤其是中小学生做科普,对于知识量储备巨大的院士是不是都不用提前做什么准备,肯定属于“小菜一碟”呢?刘嘉麒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做科普容易,但做好科普很难,因为需要对普及的科普知识精益求精,不能有丝毫的不准确,不然就会误导听众”,刘嘉麒说:“而且对儿童、老人、学生、干部这些不一样的人群,要有不同的层次和内容,因此科普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它的难度是要高于科研工作的,更需要我们有奉献精神。”

▲刘嘉麒院士在办公室(供图:刘嘉麒)

热心科普,不仅需要满腔热忱,更需要科研工作者发自内心地热爱——对科学、对人民乃至对整个国家。就这样,怀揣着一份回馈社会的赤子之心,多年间刘嘉麒不论工作有多忙,他也从未有过“放弃科普工作”的念头。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现如今,刘嘉麒在孩子们中间有了一个新的身份——亲爱的刘爷爷。对于“小粉丝”们而言,“刘爷爷总有特别多生动有趣的故事”“我特别爱听刘爷爷的讲座,特别吸引人”“那么难的知识,刘爷爷一讲我就很容易懂了”……作为孩子们心中地球科学界“可亲可爱”的科普达人,刘嘉麒不仅教会了广大青少年许多宝贵的知识,他的经历和故事也如同一本永远讲不完的书,在他这位认真且真诚的朗读者口中,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引领着他们走近自然、走近地质、走近火山。

薪火不息生生燃,地质精神代代传,桃李不言育天下,山川踏尽心亦坚,这就是火山院士:刘嘉麒!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监制:北京科技报 | 北科传媒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