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菜单中除名胡椒、花椒等50多种香料,让“食源性兴奋剂”进入公众视野。兴奋剂为何被称为当代奥运的“牛皮癣”?

撰文/记者 赵天宇 编辑/刘昭

滑蛋虾仁、荔枝鸡片、糖醋巴沙鱼块、西芹炒牛肉、蔬菜炒乌冬面、韩式辣酱炒墨鱼仔、火腿蛋卷、玛格丽特披萨、大虾披萨……

▲莫非是要犒劳加班的小编……

这不是酒店的菜品单,而是2022 年北京冬奥会运动员678 道菜单当中的佳肴。这些菜品不仅听上去非常诱人,其制作也非常考究,甚至到了严苛的标准——不能放香叶等50 多种香料,甚至连胡椒、花椒等常见调味品也不能出现。

冬奥延庆村主厨对此解释说,禁放的50 多种香料,都属于食源性兴奋剂,为了避免运动员误食,它们将不会出现在菜单当中,这也体现了奥运公平竞争的精神。

(图片来源/北京冬奥组委官网)

▼▼▼

胡椒除名背后的“食源性兴奋剂”

兴奋剂在英语中称Dope,原本是供赛马使用的一种鸦片麻醉混合剂,后来有运动员食用以后发现,其对神经具有兴奋刺激作用,能够提高比赛成绩,因此而得名兴奋剂:但如今,兴奋剂已经不单独指能起兴奋作用的药物,而是对运动员禁用品的统称。

“凡是能提高运动成绩并对人体有害的药物,都是兴奋剂。”北京体育大学户外运动教研室主任布和表示,运动员禁用品分为赛内和赛外两种,前者包括未获批准的物质;蛋白同化制剂;肽类激素、生长因素、相关物质和模拟物;β2-受体激动剂;激素及代谢调节剂;利尿剂和掩蔽剂等。

后者包括刺激剂、麻醉剂、大麻(酚)类、糖皮质激素类。此外,射箭、射击等一些特定项目还禁用β-阻断剂。

除了刻意服用和注射的兴奋剂,还有一部分兴奋剂来自食品、药品和营养品,它们被称为“食源性兴奋剂”。

▲各类香料(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按照化学结构和性质,食源性兴奋剂又可以分为四类,分别是糖皮质激素类、类固醇类、玉米赤霉醇类和β2-受体激动剂类。

糖皮质激素,可以促进蛋白质分解和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达到维持身体能源的功效。类固醇具有促进蛋白质合成的作用,这两种违禁品可能在畜牧饲养当中被使用,但也可能天然存在于一些食品当中,在豆类、蜂蜜类和部分水果中都可以检测到。

玉米赤霉醇属于雷索酸内酯类非甾体同化激素。作为促生长剂,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能提高瘦肉率及饲料转化率,让牛羊增重,同样有助于运动员提高肌肉力量。目前玉米赤霉醇的使用已经在国内被禁止。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最后一种是β2-受体激动剂,它的作用与玉米赤霉醇类似,都可以减少脂肪囤积,提高肌肉含量,同样已在我国被禁用。

至于胡椒、花椒等40 多种厨房常见原材料,这些调味品当中能够检测出去甲乌药碱,属于兴奋剂清单当中β2-受体激动剂的范畴,被严格禁用,从冬奥菜单除名也就不“冤枉”了。

▼▼▼

兴奋剂黑历史:主动注射与被动误食

兴奋剂在奥运赛场上最开始只被视作提高比赛成绩的“辅助工具”,甚至在1904 年第三届奥运会当中,还出现过教练一路跟随运动员“注射”兴奋剂,以缓解疲劳的场景。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但随着人们对生物制剂技术的深入研究,以及人工合成新型兴奋剂的滥用,二战以后,兴奋剂彻底“变了味”。在1960 年罗马奥运会上,丹麦运动员克努德·詹森因兴奋剂服用过量,在比赛过程中倒地猝死。

由于事件影响恶劣,国际奥委会便开始着重抵制兴奋剂,1968 年墨西哥奥运会上,奥运会首次禁止兴奋剂使用,尔后逐步推广到所有体育运动赛事当中。与之相呼应的,是检测手段的不断优化,从最初的尿检到血检,再到如今的运动员生物护照,目的就是将兴奋剂彻底扼杀。

虽说明文规定禁止使用兴奋剂参赛,但不少运动员依然玩着“猫捉老鼠”的游戏。几乎每届奥运会都会爆出兴奋剂丑闻,兴奋剂已经变成了当代奥运的“牛皮癣”。

▲2020年东京奥运会,尼日利亚短跑选手奥卡巴雷(右)被检测出使用兴奋剂,被取消参赛资格,这也是当年大赛开始后首例兴奋剂案例(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主动服用兴奋剂的行为固然可耻,但也有不少运动员属于“被动躺枪”,为职业生涯付出了惨痛代价。这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

著名游泳运动员欧阳鲲鹏,他曾经和孙杨齐名,20 岁的时候就打破了50 米仰泳亚洲纪录,在职业比赛里拿下了5 枚金牌,却意外在尿检当中被检测到兴奋剂呈阳性,虽然后来缩短了禁赛期,但他的职业生涯也因此戛然而止。

事后分析,这很可能是一次误伤:欧阳鲲鹏在路边烧烤摊食用了含有瘦肉精的肉制品,而瘦肉精属于食源性兴奋剂的一种。

▲运动员误食“瘦肉精”案例(图片来源/北京市体育局《反兴奋剂教育知识手册》)

事实上,早在1997 年,我国就发文禁止“瘦肉精”在饲料和畜牧生产中使用,但这么多年过去了,为了经济利益,养殖过程中违法添加“瘦肉精”的情况时有发生。

甚至今年“3 · 15”晚会,还爆料河北沧州青县养羊户,为了出肉率高多卖些钱,在羊群出栏前一个月,会在饲料中添加瘦肉精,并且这些问题羊肉被销往无锡、天津、河南等多地……

▲2021年“3·15”晚会截图

▼▼▼

严苛管理,运动员为什么更要忌口

食源性兴奋剂的背后,牵涉了生产养殖、食品安全、检验检疫、赛事科学等诸多领域,但最终的“受害者”往往都是运动员,避免因为误食受到牵连,运动员更要比普通公众学会“管住嘴”。

北京体育大学户外运动教研室主任布和告诉记者,国内运动员的概念,指的是全国运动员系统当中,经过体育总局认证,注册成功的成员。运动员注册每年开展一次,包括射击、射箭、游泳等40 多个项目。

凡是注册成功的运动员,须遵守相关职业规定,尤其是在饮食方面,要求非常严格。

“不能随便到外面吃饭,只能在运动队或者经过队伍及相关工作人员考察后的食堂当中就餐。”布和解释说,运动队的食堂,采购的食材是经过国家体育总局批准和检测的,目的就是为了预防出现误食导致的食源性兴奋剂事件。

在公众印象当中,运动员往往在比赛前后才进行尿检,但现实情况恰恰相反。布和介绍说,目前兴奋剂检测采用不定时抽检的方式进行,业内也叫“飞行检测”,避免违规运动员在比赛前“临阵磨刀”。

▲运动员需要在规定地点食用规定的餐品

“运动员如果出现转地或更换队伍的情况,也必须及时上报行程,特别是在(注册)检查库的运动员,需要及时在系统更改行踪信息,将行踪纳入体育总局或国际体育组织的监管。如果身体出现不适需要就医,也应当在第一时间求助队医,在队医的指导下用药。如果需要长期服药,也要提前申报,如果含有禁用物质,还需要办理相关治疗用药豁免手续进行申报。”

而对于普通公众而言,尽管过量食用兴奋剂有中毒的危险,食源性兴奋剂摄入又难以避免,但从剂量上来看,通过食物摄入的量是非常低的,对身体构不成影响,没有健康危害,也就无需过多关注了。

值得欣慰的是,对于运动员来说,随着我国对非法添加剂等违禁品打击力度的不断加强,以及国内运动员反兴奋剂水平和意识的大幅提升,运动员因为食品污染导致尿检阳性的风险已经大大降低了。但普通食品当中天然存在的食源性兴奋剂仍需警觉,不可掉以轻心。这也时刻提醒着运动员们,要恪守职业准则,刻苦训练,严格忌口。■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监制:北京科技报 | 科学加客户端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来源: 科普中央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