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长期从事道家哲学、社会福利与经济伦理等领域研究的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程宝良博士在2021第五届良食峰会上的发言,为我们阐释了道家的食物选择与护生实践。

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方面,道家和道教是分不开的,就文化来讲我们都称为道家。道家文化认为人类源于自然,《黄帝内经》有“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的说法,意思是人与万物一样都是从天地中来的。周易的《易传》中也提到“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它们均认为天地阴阳二气和合而产生人与万物,人与万物是一体的。人离不开自然万物,人与万物存在或远或近的关系。

道家进一步把自然生成的动物分为五大类,称为五虫

第一种是鳞虫,五行属木,即带有鳞片的鱼类,他们以龙为长,受龙统辖

第二种是羽虫,五形属火,即长有羽毛的鸟类,以凤凰为长

第三种是毛虫,五行属金,即长有皮毛的动物,以虎为长

第四种是介虫,五行属水,即螃蟹、乌龟、河蚌一类外壳比较硬的动物

第五种是裸虫,顾名思义,出生时身无外物附着者为裸,动物出生皆有皮毛或鳞甲附着而人类生来光裸,故裸虫为人类。

道家将人归为五虫之一,称为“裸虫”,意在指明人与其他动物是平等的,并非万物之灵长,人类没有资格凌驾万物之上。其他动物来到世间尚还携带衣服(皮毛或鳞甲),而人类生来光裸,这也说明只有人类进化的过程是向自然和万物索取的过程。自然万物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大前提,人类是向自然万物讨生活的。

自然万物是人类生存的大前提,所以人类应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道家认为自然是有稳定规律的,道家的创始人物老子说过“知常曰明”,“常”即天地万物的规律。他认为人类如果违背自然规律,就会出现与自然万物不和谐的情况,造成不好的后果,所以老子说“不知常,妄作,凶”。在道家看来,自然的规则永远大于人类文明所建立的规则,如果人类文明的规则与自然的规则产生较大的冲突,人类文明将会被自然惩戒或毁灭,如《道德经》所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在《黄帝阴符经》中“天地反覆”之说,即是告知人类,自然规则是人类文明的大前提,人类建立的文明与天地万物进化所形成的自然规则相比,还很幼稚。如果人类文明所建的规则与自然规则的冲突超出一定范围,将会被自然规则无情毁灭。儒家有一个重要代表人物——荀子,其思想在所处的时代非常先进,他的著作《王道》中有一句话“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告诉人们与万物要和谐相处,天地自然规律是恒常不变的,人的行为必须限制在自然规律范围内,顺应规律才能恒久发展,否则必将自我颠覆。

以上这些道家的观念是我们理解认识道家关于食物选择和动物保护理念的基础。

首先,人类选择食物是荤素交替的,现代科学也告诉我们人类在进化发展的不同时期,饮食选择是有较多差异的,人是杂食动物。人类选择的食物首先是长期进化的结果,是天地自然锻炼人的结果,或者说人类的食物是天选的。比如中国人常吃五谷杂粮,因为长期食用动物性食物容易产生疾病,而作为天选食物的五谷则没有这种问题。在侯兵女士前面的演讲中提到,现代人对动物性食物消费与日俱增,从人的进化过程长期来看,动物性食物与植物性食物是有一定比例的,在选择这个比例时特别要遵循自然长期选择的结果,不能因为口腹之欲或认为肉食营养而盲目摄入肉类食品,一定要记住人选是不能代替天选的,在这一方面人类应格外慎重。

在选择食物方面道家特别注重这一规则,道家选择食物唯一的标准就是养生,或者说益生。老子说“知常曰明,益生曰祥”。“知常”意为遵循自然的规律,“明”是智慧,大致意思是一个人如果能明白、通达并且遵循自然规律,就是有智慧的人,一个人能保持体内的生机,与大自然的生机息息相应就是吉祥。如果人缺乏生机,生活质量低下,处于亚健康状态或者不健康的状态,那么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这种不健康缺乏生机的状态都是不吉祥的。

道家还有一个重要观念:过分的杀生、凶狠是不吉祥的,有害生机。假如一个人不能欣赏动物的美,不能感受生命的生机,不能在动物的活泼生动中感受快乐,而是看到动物就想残害,这说明他的内心有很大的戾气,而戾气会伤害他的生机。杀生者,天恒杀之,佛家认为这是因果报应,而道家则认为一个人心中一旦起了杀害的念头,那么在杀害其他生命的同时也在杀害自身体内的生机。

所以道家崇尚素食主要是因为需要保养生机,不愿杀生。但道家并不排除一些动物性食物,例如蛋奶还有一些干肉类。在饮食结构方面道家认为应以谷物为主,因为谷物中包含着植物生长的全过程,而且它会在生长过程中将最精华最富有生机的物质储存在种子中,所以种子可以生成下一代的植物。因为道家认为食物是为了养生、益生,所以十分看重五谷种子中包含的生机,因此道家选择食物以谷物为主。

道家的著名经典《黄帝内经》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的说法,五畜即指动物性食物,有之也可,无之也可。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气味是道家选择食物的重要标准,道家认为人有五脏,皆有讲究,心、肝、脾、肺、肾五脏每一脏都有适合它的味道。脾喜甘,性属温,肺喜辛,性属凉,气味相合方能利于养生,反之不利。《黄帝内经》把食物分为寒热温凉四气,辛甘酸苦咸为五味。辛为辣,甘为甜,酸入肝、开胃,苦入心、下火,咸入肾,助肾润下。

中医对此尤为注意,《黄帝内经》中还有五行藏象的说法,道家养生也是以五行藏象为基础的,以人体的脏腑结构、喜好、功能为基础,无论是五谷、五果、五菜都是素食,五畜即动物性食物只占其中的1/4,道家认为要尽量吃素食,有利于养生。

道家选择食物是一项很复杂的工程,除了气味还有许多讲究。大概有如下三条

第一,要对自己的先天禀赋有所了解,具体到个人来说,要根据禀赋强弱来选择食物,脾脏不佳应多食甜,少吃寒凉。此处甘并非指糖,而是指一些咀嚼后口中余甘的食物,比较典型的是一味滋养脾胃的中药——甘草,甘草并非甜草,仅能在咀嚼时品出些许甜味。

第二条,要对自己长期居住的环境要有所了解。中医认为外界环境是对身体健康有重要影响的,并把外在环境对人肉体和精神的影响归纳为六种要素,称为六淫。“淫”是过度的意思,六淫,即风、寒、暑、湿、躁、火。成都人喜食火锅,以麻辣为主,因为麻辣可以祛湿,四川之所以选麻辣作为主味是因为地域环境偏湿,而麻辣能够除湿,体现了对食物选择的讲究。

第三条,要对自己的性情有所了解,在道家被称为“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对人的影响对应着五脏,恐对应肾,惊恐伤肾。在学校我特别关注孩子们的成长,经常到幼儿园、小学、中学去实地观察,我观察到,有些孩子的父母身高均不低,但孩子在青少年时期生长缓慢。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成长缓慢的孩子经常遭到家暴,长期处在恐吓中。惊恐伤害肾气,中医认为肾主骨,身量大小、骨骼坚硬程度都由肾气主导,所以这些孩子生长缓慢。

另有一些生物学家的研究发现,惊恐也会影响动物的生长。在美国西部的一次龙卷风,把农场的一群猪仔卷到空中,后来大部分猪仔又平安降落地面。虽然并未造成太大伤亡,但却使它们受到了极大的惊吓,从此这群幼猪便停止了生长,可见受到惊恐的动物也会因此停止生长。

所以我们选择食物的时候也要注意,一个人容易受惊说明肾脏功能不好或肾气不足,遇事容易心烦则说明心脏功能不好或心气不足,所以选择食物时就要注意它能否养心护肾。

道家在选择食物方面非常讲究,是一个系统工程。例如“良食基金”,我认为这个“良”字,指的是在选择食物的时候应尽量选择对自己来说是优良的食物,对其他人是优良的食物未必是适合自己,应尽量根据个体情况选择。

关于道家对动物的观念可以总结成六个字:奉天道行人道。尽量让动物在适合的范围内生长,我们既要保护动物,但也不能干扰动物的正常生活,不能把保护动物变成伤害动物。例如放生,不能胡乱放生,要按照自然规律去放生。

而广义的道家护生理念内涵非常丰富,思想也非常深奥。

道家讲究清心寡欲,认为过度的贪婪和欲望会使人格异化,给人类带来危险。道家认为人源于天地,应与天地自然保持一致,这就是“常”。它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前提称为天道,《易传》有“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成大业”的名言。其中,“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是阐述古人眼中的天道,这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大前提。在这个前提下,“八卦定吉凶,吉凶成大业”,意在告诉人们,在天道范围内人类才能趋吉避凶,繁荣发展,当人道与天道背离时,就会造成人格的异化,出现凶险。

《道德经》有言:“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过度的伤害动物,违反动物、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强行干预自然节奏,是人类过度贪婪顺从欲望的表现,是损不足以奉有余。当人类从人格异化中觉醒时,正确对待天道与人道关系时,广义的护生理念才能实现,不光要保护动物,还要保护人性,保护自身本性不受污染,不受扭曲,人格不被异化,这才是最重要的护生。

人人与我同体,万物与我同根,天地与我同源,止恶扬善,亲和万物。

来源:何以为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