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绣之湘绣纵观我国刺绣艺术的发展历史,长时间以来,按地域、民族的不同,逐渐形成了风格各异的艺术绣品,至清代确立了“苏绣(江苏)、湘绣(湖南)、粤绣(广东)、蜀绣(四川)”中国四大名绣。

湘绣是湖南长沙一带刺绣产品的总称。湘绣与楚汉刺绣一脉相承,得其遗韵,又深深扎根于广袤的民间艺术沃土中,吸收兄弟民族刺绣的艺术特色,孕育了良好的湖南民间刺绣风貌,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湘绣主要以纯丝、硬缎、软缎、透明纱和各种颜色的丝线、绒线绣制而成。
湘绣的特点构图严谨,色彩鲜明,各种针法富于表现力,通过丰富的色线和千变万化的针法,使绣出的人物、动物、山水、花鸟等具有特殊的艺术效果。绣品《花鸟条屏》该绣屏为孙中山先生与宋庆龄女士结婚时陈列的湘绣花鸟条屏。

在湘绣中,无论平绣、织绣、网绣、结绣、打子绣、剪绒绣、立体绣、双面绣、乱针绣等等,都注重刻画物象的外形和内质,即使一鳞一爪、一瓣一叶之微也一丝不苟。

从1958年长沙楚墓中出土的绣品看,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湖南地方刺绣就已有一定的发展。

1972年又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中出土了40件刺绣衣物,说明远在2100多年前的西汉时代,湖南地方刺绣已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

明清时期,湖南民间无论是城镇或是农村,妇女大都勤习刺绣,创造出大量质朴优美的民间刺绣作品,既遗留有楚汉刺绣神奇浪漫的神韵,又融入刺绣者个性化的创意,反映了潇湘女子的勤劳美德和聪明才智。湖南还是一个多民族集居的省份,土家、苗、侗、瑶、白等民族的妇女也都灵巧善绣,各具特色。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培养了质朴而优美的艺术风格。

随着湘绣商品生产的发展,经过广大刺绣艺人的辛勤创造和一些优秀画家参与湘绣技艺的改革提高,把中国画的许多优良传统移植到绣品上,巧妙地将我国传统的绘画、刺绣、诗词、书法、金石各种艺术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了湘绣以中国画为基础,运用70多种针法和100多种颜色的绣线,充分发挥针法的表现力,精细入微地刻画物象外形内质的特点,绣品形象生动逼真,色彩鲜明,质感强烈,形神兼备,风格豪放,曾有“绣花花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美誉。

湘绣吴佩孚母亲肖像,刺绣技艺极其精巧。绣像为坐像,吴母着朝服,服饰以花卉为主,座椅周围以花簇饰之,面部刺绣细微入神,吴母仪态万方,稳健端庄又略显一丝愁悒。从这幅湘绣中,可见湘绣人物绣像在清末民初就达到了较高的技艺水平。

罗斯福总统像绣像神态端庄,脸略呈赤红色,着酱色西装,白衬衣,结蓝领带。采用直掺针平针刺绣。镜框由周五雕匠雕制,框边雕五龙戏珠浮雕,龙身贴真金。这是一幅典型的传统湘绣精品,在国内外有着极大的影响。

毛主席去安源

作品表现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应刘少奇之邀,赴江西安源,指导煤矿工人大罢工为背景而创作。原画在“文化大革命”高潮期被称为“革命宝画”送往各地瞻仰。1969年12月,湖南省湘绣厂也组织了绘画刺绣专家,精心绘绣,终于完成这幅巨幅绣品。整幅绣品刺绣只运用交叉针法,细腻地表现了油画的质感和人物的坚毅神态,以及风起云涌的时代背景。是当年留下来的少数原作绣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

邓小平绣像

这幅人物绣像是根据摄影照片精心绣制。画面中表现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斜躺在沙发上阅报的一个瞬间。水仙绽放,春意盎然,人物神态安详,微微抿起的嘴唇透露出一丝坚毅。刺绣针法精确细腻,物体质感逼真,是一幅极其珍贵的湘绣经典之作。

饮水虎
主要采用湘绣独创的鬅毛针法,结合旋游针、绒毛针、毛针等针法绣制。鬅毛针法绣出的虎毛极富质感,浓淡粗细各色丝线绣出的虎毛色彩斑斓,柔中见刚,最传神的眼睛,采用旋游针法刺绣,用杏黄、秋黄、麻黄等十多种色线,而其中每种色线的色阶加起来,又有近25种之多,使怒目圆睁的虎眼有随观者而动之感。该绣品是湘绣传承、发展到鼎盛时期的传世经典之作。

雄狮

绣稿打破以往直接表现狮子雄威的画法,画面雄狮抚爱幼狮,呢喃憨厚,神态可亲。刺绣技艺上,运用鬅毛针法表现出蓬松刚劲的雄狮毛发,显得威猛而有生气,与采用毛针法表现的幼狮却茸茸可爱,恰成对比。狮眼用多种劈分极细的色线,游针法表现出眼球澄明剔透,丝线光泽的折射,双眼熠熠发光,目随人移,活脱欲动的艺术效果,令人叹为观止。

唐人打马球

创新表现在设计与刺绣两个方面,它由传统的中国画风格走向了装饰性图案。《唐人打马球》再现了盛唐时期的豪放、飘逸,汉唐遗韵犹存。而且这幅绣屏的底料采用的是棉麻毛织品,显得非常粗犷。

结语

湘绣作为特色化刺绣工艺,可通过日常文化渗透提高湘绣艺术传承,在特色工艺与图案基础上完成创新应用,与纺织品设计相结合,在保持特色文化思想的同时实现古今结合、中西合璧,以此适应新时代的现代审美发展,秉持纯手工制作原则实现纺织品设计个性化定制发展,借助日常纺织品使湘绣文化走入大众视野,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来源: 纺织科普博览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