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二连三的有宝妈宝爸咨询上幼儿园的娃发起了高烧,娃一病,家长们也彻夜难眠。给家长们指导完用药,小编又给宝妈宝爸们建议接种流感疫苗,不然流感可能一茬接一茬的来。注意了,一年一度的流行性感冒流行季节又快到来了,而且今年全球新冠疫情严重流行态势仍将持续,今年冬天到明年春天可能会出现流感与新冠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叠加流行的情况。而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的最有效手段。而对于接种流感疫苗,家长们却有很多疑惑。关于流感疫苗的这些疑问,这里有答案。

问题1. 听说接种流感疫苗会使免疫力下降,以后每年都要打流感疫苗,是这样吗?

答:接种流感疫苗不会使免疫力下降。流感疫苗安全、有效。打疫苗是为了让身体提前产生抗体,增强免疫力,对抗外界的病毒。每年都要打流感疫苗,是因为通常接种流感疫苗2~4周后,可产生具有保护水平的抗体,6~8个月后抗体保护作用开始衰减。另外每年的病毒毒株可能与往年不同,每年的疫苗成分会进行调整。所以流感疫苗需要每年接种。

问题2. 接种流感疫苗,就能完全避免流感吗?

答:不一定能完全避免流感。首先疫苗的效力不是100%,但是研究表明,疫苗可以显著降低流感的发生率。其次,接种疫苗2~4周后才能产生足够的抗体,在抗体产生之前仍可能被感染。最后,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不仅降低患流感的概率,还可以降低发生流感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的风险。流感在全球每年可导致29万至65万呼吸道疾病相关死亡。2014-2015季节,北京市基于中小学校流感集中发热疫情的研究表明,在确诊流感的学生中,接种流感疫苗的学生与未接种的学生相比,出现38℃以上发热的风险显著降低。2016-2017流行季,北京市中小学生接种流感疫苗的总体保护效果为69%。所以打流感疫苗受益是很大的。

问题3. 多大年龄能接种流感疫苗?

答:6月龄以上,没有流感疫苗接种禁忌症的人群,都可以接种流感疫苗。尤其推荐6月龄至5岁儿童、6月龄以下儿童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孕妇、60岁及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和医务人员等重点人群,每年优先接种流感疫苗。对于流感疫苗,美国也是推荐所有6个月及以上的宝宝都要每年接种。

每年流感季节,儿童流感患病率约为20~30%,在某些高流行季节,儿童流感年感染率可高达50%左右。而且5岁以下儿童感染流感后出现重症的风险较高。所以能接种的儿童最好都接种流感疫苗。

问题4. 流感疫苗有哪些种类?

答:我国上市的流感疫苗有3种:三价灭活流感疫苗(IIV3)、四价灭活流感疫苗(IIV4)和三价减毒活疫苗(LAIV3)。其中三价灭活疫苗,可用于≥6月龄人群接种;四价灭活疫苗,可以比三价多预防一种乙型流感病毒的毒株,可用于≥36月龄人群接种;三价减毒活疫苗,是冻干鼻喷流感减毒活疫苗,采用鼻腔喷雾接种方式,不用打针,用于3~17岁人群。符合条件的人群可自愿接种任一种流感疫苗,无优先推荐。如果接种地区有四价疫苗,可选择四价,如果只有三价疫苗,则接种三价,不要在等待中错过最佳接种季节。

问题5. 流感疫苗需要接种几次?

答:(1)6月龄-8岁儿童:首次接种或既往接种2剂次以下流感疫苗的应接种2剂次,间隔≥4周;往年接种过2剂或以上流感疫苗的儿童,则建议接种1剂。

(2)9岁及以上儿童和成人:仅需接种1剂。

问题6. 流感疫苗什么时候接种最好?

答:流感疫苗在每年9~12月接种,最好在10月底前完成接种。如果是只需接种1针,在10月底前接种最好。如果需要接种2针,那第1针在9月底完成,保证第2针在10月底前接种完成。如果所在地区疫苗比较紧缺,可以提前尽快接种,保证接种者在流感高发季节前获得免疫保护,对10月底前未接种的对象,在整个流行季节均可以接种。

问题7. 这次流感用了抗病毒药,隔多长时间才能打流感疫苗?

答:服用流感抗病毒药物预防和治疗期间也可以接种灭活流感疫苗。接种前48小时服用过流感抗病毒药物者不建议接种三价流感减毒活疫苗。如果正在或近期曾使用过任何其它疫苗或药物,接种前需告知接种医生。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可有效减少学龄儿童流感感染的发生。学校是封闭的人群密集场所,容易造成流感病毒的传播,我国每年报告的流感暴发疫情中,90%以上发生在学校和托幼机构。宝爸宝妈们,快给娃安排起来吧。

日常生活中,还要注意以下预防措施:

(1)戴口罩,因为流感病毒主要通过打喷嚏和咳嗽等飞沫传播。

(2)勤洗手,尤其是在咳嗽或打喷嚏后要洗手。

(3)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4)尽量避免到人员拥挤、通风较差的场所。

(5)勤通风,保持环境清洁

参考文献

[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0-2021).

[2] UpToDate: 儿童季节性流行性感冒的疫苗预防.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局.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19年版)[J].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19,12(6):451-455.

来源: 北京天坛医院药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