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特殊的《共产党宣言》

国网党校上海分校“初心·使命”红色教育实践基地的展厅中,陈列了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赠予的《共产党宣言》中译本第一版和第二版限量版复制品等珍贵实物(全国仅发行1921套)。

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两个版本存世极少,非常珍贵。这两本限量版复制品堪称镇馆之宝。

一张珍贵的地图1948年第一次出版的《中国电力分布图》是在嘉兴电力博物馆筹建过程中,从苏州民间收藏爱好者手中征集到的。地图编制者是英国人皮炼,记录了1947年以前中国电网和地方电厂的详细分布情况、全国主要电厂动态、1936~1947年全国电力主要统计资料的比较以及抗日战争结束以后中国电力发展的基本史料。这件国宝级的藏品是中国百年电力的兴衰荣辱和沧桑巨变的见证。

2008年1月8日,嘉兴电力博物馆正式开馆,《中国电力分布图》作为镇馆之宝被陈列在博物馆的醒目位置。后来,此图被捐赠给了国家电网公司档案馆。

一张价值连城的电力股票证券

湖北电力博物馆位于1905年创办的“汉口英商电灯公司”旧址,这里曾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直流发电厂,现是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和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也是见证中国电力工业发展的现存遗址之一。

湖北电力博物馆收藏着目前国内发现最早的一张电力股票权利证券——1909年汉镇既济公司伍股股票权利证券。

一场万国电表博览会

国网上海电力电能计量展示厅是2012年率先在国内建成的电能计量专业科普展馆。展馆展示了“中国牌”电表从无到有的历程。上海解放时,全市五家电力公司采用的电表来自不同国家。据统计,上海最多时拥有98种牌子214种款式的电能表,堪称“万国电表博览会”,但它们无一例外全都是“西洋货”。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表计工厂电表校验情景。

1958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了5安培单相电能表,并投入批量生产,满足了社会对于电表的迫切需求。1986年起,全国逐渐使用联合设计的86系列电表,到1988年年底,上海92%的在用电能表已更换为国产货。

上世纪80年代,自制电表检定流水线。

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一户一表”改造工程的实施,大批老旧电表被拆换下来,当时的电力表计厂(现国网上海电科院计量中心)表库班员工和厂志编制人员一起将各个国家、各种型号的电能表收集保存下来,作为电力表计百年里程的实物印记。

一封毛主席的回信1950年,中央燃料工业部部长陈郁提出了“消灭事故,安全供电”的号召。河北石家庄电业局凤山发电厂职工积极响应这一号召,创造了电厂安全运行300天的好成绩,并荣获了电业总局颁发的“安全发电先锋”锦旗,其经验在石家庄电业局得到推广。1950年8月8日,石家庄电业局职工怀着激动的心情给毛主席写信表决心:保证安全运转,消灭事故。

1950年9月11日,毛泽东主席给石家庄电业局全体职工亲笔复信勉励他们“团结一致,努力工作,为完成国家的任务和改善自己的生活而奋斗”——这样的殊荣在全国供电企业中是唯一的。如今,毛主席复信的原件被作为历史文物保存在北京档案馆。

一张难忘的合影1956年,毛主席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接见全国电力工业先进生产者代表,并与他们合影。黑龙江牡丹江供电公司前身牡丹江电业局职工王福琨(二排右四)就在其中。他1948年参加工作,先后担任镜泊湖发电厂电气分场值班员、牡丹江电业局变电工区值班长,凭借高超的电气运行技术及高度的工作责任心,为工农业生产发展做出贡献。1956年,他被水电部授予劳动模范光荣称号,参加了全国水电系统劳动模范表彰大会。

一张电气事业执照

1936年,为满足陕西西安市照明需求,西京电厂筹建。自此,陕西省第一座公营电厂西京电厂正式营业。当时,全市照明用户只有1250户。西京电厂建成后,西安市告别了用油灯作路灯照明的历史。

一枚旧公章这枚方形牛角印章高52毫米,印面边长34毫米,刻着“常熟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之章”12个篆字,章顶有“廿五年十二月松石斋刻”。据考证,这是上世纪30年代常熟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的公章。

珍藏这枚旧公章的是江苏常熟供电公司退休职工程天任。他父亲于1936年进入常熟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学徒。淞沪会战爆发后,常熟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迁移到南乡藕渠办公,不久后即停业。临走时,他父亲在地上发现这枚公章并把它带走了。1938年,常熟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被日伪接管,这枚公章就被他父亲珍藏了。2004年,程天任家老屋拆迁,父亲把这枚旧公章交给他。

一架经纬仪

山东省“户户通电”教育基地的展厅里,有一架经纬仪。它周身布满擦痕,见证了1972年到2003年费县输电网络的发展。电力人借助它和卡尺、花杆的测量格数,换算出地形、高差等线路断面参数,再手绘出标准规范的线路平断图。十几条35千伏至110千伏输电线路自此扎根在沂蒙小城的田野山间。2004年,工作了32年的它悄然“退休”,让位给了更为先进的全站仪。

半截珍贵的石碑这块刻有“胶澳电气”的石碑是1938年日本胶澳电气股份有限公司鲁东支店在修建坊子营业所时,圈地用的界碑石。它是日本侵华期间吞并潍坊境内民营电业的佐证。这块石碑在文革中不幸被砸断。山东潍坊供电公司的一名老工人发现了它,觉得它非常珍贵,就把它放到了自家院子里当作茶坛,用巧妙的方式将其保留了下来。后来,在修建坊茨小镇时,这块石碑再次被发现。工作人员将其收藏到坊茨小镇中,并且将石碑申报为山东省二级保护文物。后来,石碑几经辗转被潍坊供电公司史迹馆收藏,成为镇馆之宝。

一个电力井盖在山东莱芜供电公司的档案室内,陈列着一件特殊的电力档案——一个电力井盖。这个电力井盖全身斑驳,但上面的字迹清晰可见。

它是莱芜电业局建局时最早的一批电力井盖中的一个,于上世纪90年代初在文化路投入使用。2018年9月,在文化路沿线环网柜迁改过程中,这块井盖光荣“退休”,并被作为重要的电力档案收进莱芜供电公司的档案馆中。

一份开创性的文件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中央为基本完成以辽宁鞍山钢铁联合企业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建设,发出了“全国支援鞍钢”等号召。1954年5月12日,鞍山电业局以“生字0385号”印发通知,号召全局职工要“创造各种带电作业用的绝缘工器具”,保障鞍钢生产,支援国家经济建设。从此,鞍山电业局便开始了有组织、有计划、有领导的带电作业研发工作。到当年7月初,该公司收到合理化建议和技术革新方案81件,年内研制出带电作业绝缘工具13件。

1954年5月12日,作为鞍山电业局带电作业的创始日被载入该局局史;同时,这一天作为中国带电作业的开端,被载入中国带电作业史。通知原件现收藏于中国带电作业博物馆。

一方“光明碑”山东济宁梁山供电公司配电室的红砖墙上,有一方石碑。它的故事要从上世纪90年代讲起:1990~1993年,梁山县电业局打响“百村办电战役”。地处黄河滩区的宋那里村曾是一个贫困村。为了让村民用上电,电业局党委决定将盖职工宿舍、调度大楼的计划暂缓,卖掉局里的一辆吉普车,凑出资金为贫困村通电。亮起来的宋那里村村民非常感激电业局,他们集体自愿集资请人刻了一方石碑送到电业局。这块石碑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光明碑”。

一张古老的抄表卡这张1963年的抄表卡是安徽肥西供电公司工业园供电所现存最早的抄表卡。当时,一个手电筒、一个工具包以及一本厚重的手抄表卡,就是抄表员基本的配置。每隔一段时间,抄表员就会到生产大队或村里统一收取电灯费。

一块“一甲子”电表

安徽六安霍山供电公司的展览馆里,有一块1959年6月由公私合营上海和成电器厂生产的单相电能表。62岁“高龄”的老电表曾默默在水电供区服役“一甲子”,见证水电供区人们生活的变迁。

半把榔头在重庆川东电力公司企业文化展览馆里,有半把榔头,它记录了老一辈电力人的奋斗史。这半把榔头来自今年81岁的退休员工杜海棠。

1986年,杜海棠在乡下帮助村民安装电机时,一不小心将随身携带的铁榔头撬坏了一半。这让他心疼不已。于是,他将损坏的一边打磨平整,继续使用。杜海棠说,不只是榔头,只要是集体的物资,他都精打细算。一截导线、一颗螺丝钉、一卷胶布……他严格做到材料用尽,一点不浪费。杜海棠的半把榔头的金属部分如今看起来已有不少锈迹,但手柄依然光滑锃亮。

一张特殊的《人民日报》国网湖北黄龙滩电厂企业文化馆珍藏着1974年7月16日出版的发黄的《人民日报》。在这期的《人民日报》一版显著位置,刊发了一则《湖北建成黄龙滩水电站》的报道。

1969年开工建设、1974年投产发电的黄龙滩水电站,位于汉江最大的支流堵河下游,坐落在鄂西北崇山峻岭之中,当时主要为第二汽车制造厂提供工业和生活用水用电。

这些“馆藏”吸引你了吗?

它们是中国电力史的见证,都是“有故事的人”。

今天的特供就到这儿啦,如果意犹未尽,请留言分享你们压箱底儿的“藏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