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阅读、亲子共读越来越受到家长、教师的关注。那么,什么样的阅读方式对于学龄前儿童最有效果?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王振权曾在《上海教育-环球教育时讯》2019年3月刊介绍了一项研究,呈现了阅读不仅丰富认知,还能塑造大脑的证据。在该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对学习中的受测对象进行观测,发现在阅读能力测试中表现越好的受测者,其被观测到的大脑各区域的互动也最活跃。
很多父母深知阅读对于孩子身心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家长们真的清楚如何合理地为孩子提供合适的阅读材料吗?学龄前儿童有着自己所属年龄段的独特的认知方式,处于独特的阅读能力发展阶段,或许,对青少年或成人最有效的阅读方式未必是对他们最有效的。
在该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对正在阅读的儿童脑部进行观察,结果发现:只有一种形式的阅读会使得“最佳体验点”(Sweet Spot)处于激活状态。
此时,儿童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得以激发,他们会主动在思考中阅读和品味有关内容,从而获得最大的阅读效果。研究人员进一步通过对照试验观测了不同类型的阅读和儿童大脑各区域活动的联系。
结果发现,纯粹文字性的阅读对这些儿童来说“过于冷”(too cold)。这种阅读形式经常以父母有声朗读、儿童倾听为主,缺少图片、影像的视觉输入,使得儿童在接收阅读信息时必须依赖自己的想象力在脑海中自行描绘情节。这就对学龄前儿童的想象能力提出了高要求,对于某些孩子来说,这甚至是难以克服的障碍。比如,成人可以很轻松地理解“跑步”与“散步”的区别,但是对于生活经验、常识和词汇都相对较为薄弱的学龄前儿童来说,当听到这两个词时,他们中很多人很难马上理解其含义,更别提精确区分了。
与此相对的是,有些形式的阅读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又“过于热”(too hot)。动画片、视频故事或者儿童题材的电影……诸如此类的阅读形式将文字、语言、图画等融于一体,呈现的画面的确生动形象,图像快速变换、内容错综交织,对于稍大一点的青少年来说应该会是一场视听盛宴,然而,对于感官和认知能力尚未完全成熟的学龄前儿童来说,这种形式的阅读却会让他们不知所措,无法有效处理相关信息。
趣味动物科普绘本《我能分得清》
绘本不仅有完整的文字呈现,还辅以具有提示和凸显功能的插图,这使得学龄前儿童在阅读的同时还可以在脑海中自行勾勒出一条清晰的思维路线,而这也正好契合了他们的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并且文字能给他们提供合适的挑战,帮助他们此后逐渐过渡到更高阶的阅读材料和形式。
亲子共读对于学龄前儿童阅读绘本有很大的帮助。主要原因有二:儿童能听懂的词汇量远大于其能阅读的,有人朗读相当于为他们扫清了部分阅读障碍;声音的输入也有助于理解、欣赏和记忆相关内容。趣味动物科普绘本《我能分得清》设计了亲子共读方法,除了大声朗读,还给出了更多的将亲子共读建议:和宝宝在家表演出来;带上《我能分得清》这套书,和宝宝一起去动物园,来一场实地考察之旅。
趣味动物科普绘本《我能分得清》亲子共读方法
为什么文字性的阅读内容会“过冷”,视频类故事会“过热”,而只有绘本恰到好处呢?
一般来说,左脑主要负责文字、语言等信息的处理工作,而图像、音乐、韵律等数据则由右脑来负责整合与加工。只有当两个半球都能接受刺激并积极运转时,机体才会获取更为有效的信息,进行更加合理的工作。
虽然阅读主要由主宰语言的大脑左半球掌控,但也不乏主宰图像和韵律感(prosody)的右半球的参与。而且在右半球参与的情况下,阅读效果会更好,因为阅读者能够利用多感官输入的协同效应,提高对内容的理解力和此后的记忆留存率。
《我能分得清第一辑·猎豹与花豹》
阅读是一个全脑活动,但全脑思维的发展和成熟需要时间,也需要相应经历的刺激。从学习科学的角度来说,阅读的进行主要包括文字信息的接收和图像信息的转化,这需要左右半脑各司其职的同时协同作用,以促进更为有效的阅读。而反过来看,阅读的进行又在不断刺激着大脑,要求两个半球的积极互动,使儿童的脑认知以整体联动的方式得以锻炼。
可见,阅读的锻炼与大脑的成长是相互影响的过程,前者的主动性刺激着后者的积极性,而后者积极性的释放又会促进前者效果的提升。总之,阅读与全脑思维之间呈现出螺旋式的交互影响关系。
《我能分得清·蝴蝶和蛾子》
从纯图画到图文结合,再到纯文字的循序渐进的阅读形式正好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如此,阅读才能既提供信息,又锻炼思维。
《我能分得清·绿孔雀和蓝孔雀》
《我能分得清》是一套有趣的动物科普绘本,也是孩子的动物知识启蒙图书。这套书共有3辑,每辑6册。这类很详细介绍如何区分动物的绘本在图书市场上很少见。这套书是将两种动物左右对比呈现,从细节处展现动物奥秘,让孩子学会观察和比较,提高细节捕捉力;运用想象力爆棚的讲述方式,打开脑洞,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将知识融入诙谐幽默的卡通图画中,给孩子更直观的认识、更深刻的记忆点。
参考: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王振权在《上海教育-环球教育时讯》2019年3月刊发表的文章。
来源: 外研社科学出版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