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到如今……你的钱包和手,都还好吗?

一年到头,商家都在想尽办法利用消费心理学从你的口袋里掏钱。除了眼下的“618”和“双十一”,还有很多形形色色的由头:三八妇女节,买吧;五月年中,买吧;九九开学大促,买吧;年终啦,忙一年了,买吧买吧……在这样一波又一波的攻势下,管住手着实越来越难。

那么,本文就教你三招,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教你识破商家的消费陷阱,顺便帮你轻松(理论上)管住自己买买买的手。

打开购物软件之前,先吃点好的

吃点好的,很有必要——嗯,特别是在你打开购物软件之前,先吃点好的(哪怕先吃点儿),或许会让你更冷静地做出购买决策。

饿的时候,人更容易做出不理性的决策,比方说,那些本来是“可买可不买”或者“买了当然爽,看账单泪汪汪”的东西,可能一冲动就买了。

邓迪大学心理学系的两位研究者在2019年的研究发现,饥饿会使人更不理性,更没耐心,也更容易受到眼前蝇头小利的诱惑而放弃未来更大的奖励。参加实验的50个志愿者被随机分为两组,禁食组需要提前10小时禁食,而控制组需要提前2小时禁食。实验过程中,参与者需要完成35个选择,选项包括金钱、食物和音乐。例如,“你愿意现在拿到10美元,还是N(小时/天)后拿到20美元?”,“你愿意现在吃到5块巧克力,还是N(小时/天)后拿到10块巧克力?”

饥饿的人更不愿意等待丨参考文献[1]

结果发现,饥饿的人在面对选择时,往往会做出更不明智的选择。比方说,为了获得更多的食物,控制组平均愿意等35天,但那些饿了10个小时的禁食组,仅仅愿意等3天。处于饥饿状态时,人们愿意为食物等待的时间不足非饥饿状态的1/10。

不仅是食物,在对金钱和其他物品的等待上,饥饿的人也会更加不理性,更不愿意等待未来的价值。比如,控制组愿意为未来的钱平均等上90.3天,而禁食组仅愿意等40.2天,不到前者的一半。

这类“延迟贴现”问题,本质就是看人们会在多大程度上把未来的价值折现。理性决策的话,未来的10块巧克力或20美元肯定更值钱,但是人们愿意花多长时间等待呢,或者说,多久之后的20美元相当于现在的10美元?对于饥饿和不那么饥饿的人,这个时间有什么差别?这是研究者关心的问题。现实中,这类问题也可以变成:你是更想要此时此刻的满足,还是一个更良性的财务规划呢?

饥饿状态下,人更倾向于做出不够理智的行为——既然购物软件还是要用的,在面对那些铺天盖地的物品诱惑之前,不妨先吃点好的,让自己冷静下,再做购买决策也不迟。

列个购物清单,并且最好写在纸上

还有一个方法:拿张纸,列出“必买清单”,然后按照清单去购物。

这个年代,用手机列个清单不是更简单吗?当然,手机列清单也是有效的,但研究表明:写在纸上的效果更好。

德雷塞尔大学雷博商学院的两位研究者发现,列纸质购物清单的效果比列电子购物清单的效果好得多。他们的实验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让参与者列一个购物清单,参与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列在纸上,一组列在手机上,随后让他们上传列的购物清单;

第二个阶段,参与者需要在三天之内按照购物清单完成购物,并上传小票。

通过对比购物清单,研究者发现:纸质的购物清单列的商品数目,比电子版列的更多,纸质组平均列了7.8个商品,而电子版组平均列了5.96个商品——但是,电子版组列的商品比纸质组列的享乐属性更强(hedonic,比方说,与鸡蛋相比,糖果更具享乐属性)。换句话说,人们在纸质清单上列的更多是“应该买的东西”,但列在电子清单上更多是“想买的东西”。

而对比他们的购物小票,研究者又发现:两组参与者,最终购买商品的种类和总金额没有显著差异,但是,纸质组更好地遵循了自己的购物计划,购买的东西有91%都是清单上列的,而电子版组买的东西,只有67%是原本列的——也就是说,尽管在电子购物清单上人们列的东西更少,但是真正执行起来,也更不愿意遵循它,反而更容易买一些额外的东西。

日常经验告诉我们:做计划比不做计划更好,一个简单的计划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达到目标。对于购物而言,列好“必买清单”,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知道什么应该买,什么不必买——你能多严格地遵循它呢?一部分取决于个人,但另一部分是你可以控制的:如果你愿意多花一点点功夫把这个必买清单写在纸上,就能更多地管住你的手和你的钱包。

警惕这些花时间的游戏:

种果树、农场养鸡或养猫瓜分红包

你有没有在购物或外卖软件上种过果树?一开始,出于好奇,点几下浇浇水,种子就飞速发芽、生叶、开花、结水果,快感蹭蹭地。之后,水果成熟的速度就变慢了,需要你每天定点打卡领取水滴、获取阳光或肥料——怎么获取呢?在指定页面买点东西或者点个外卖吧。

最近,或许你也注意到,有的商家居然推出了“养猫分红包”游戏,猫的诱惑,谁能抵挡。猫怎么长大呢?需要喂猫币。猫币怎么获取?每天打卡、做任务,当然,最快的还是“下一单”。于是,你为了更快地看猫成长,每天签到、浏览购物页面、或许还会不小心下一单……猫的级数越来越高,从初级面点师傅一路成长为烤串师傅,道具衣服越来越花哨,你在平台获得的红包也越来越大(足足两块多!)……但是,等等,我的钱呢?

你可能也想过:有点麻烦,也没多少钱,要不放弃算了;可是转念一想:我都赚了两块多红包了,猫也成长得这么棒了,那可是我辛辛苦苦天天来喂猫的成果啊,还是要坚持到最后!——商家利用的就是你的这种心理:除了不舍得放弃已经到手的优惠(有便宜不占好像亏了),你还舍不得放弃已经投入的沉没成本。

2020年发布在《管理科学》(Management Science)上的一篇论文,研究的就是这种心理。来自加州理工大学和乔治城大学的研究者,先派了两名研究助理去一家蛋糕店门口,给正在排队的人发问卷,问了一些“打算购买多少个蛋糕”之类的问题,并记录了当时排的队伍有多长,以此判断消费者大概等待了多长时间。

结果发现,排队时间越长,消费者打算购买的蛋糕越多——比起不用排队的人,那些要排队20分钟和40分钟的人,平均要多购买16.2%和35%,后者足足多买了三分之一还多。

这其实就是“沉没成本”在起作用。消费者觉得:自己排了那么久的队,付出了那么多时间,不多买点怎么对得起自己付出的那些时间?

“沉没成本”是“已经失去了的、无法挽回”的成本,是历史成本。作为一个理性的人,做后续决策时其实就不应该再考虑它的意义了。就像排队买蛋糕这件事,无论排队多久,消费者的原始需求其实是固定的(就吃这么多个),那么购买量就不应该随着排队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但现实中,人们往往很难摆脱沉没成本的影响,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也就是“买多了”。

所以,下次再遇到“种果树”或“养猫游戏”时,给自己下道指令吧:警惕,别玩。

(没有说猫不好的意思)

最后,还有研究表明……

花钱会痛。但电子支付时代,人们花钱越来越没有感觉,花出去多少都仿佛只是一个抽象的数字,感受不到过去那种“把钱实实在在递出去”的痛,也就更容易花钱如流水。

好消息(?)是,你还是有机会感受这种痛的。心理学家做过实验,收到账单时,那种脑岛被激活的疼痛,和被打了差不多。

所以,没事的时候,也可以多看看你的某呗账单冷静一下……

参考文献

[1]Skrynka, Jordan, & Benjamin T. Vincent. (2019). Hunger increases delay discounting of food and non-food rewards.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 26(5), 1729-1737.

[2]Huang, Yanliu, & Zhen Yang. (2018). Write or Type? How a Paper versus Digital Shopping List Influences the Way Consumers Plan and Shop.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Consumer Research, 3(3), 396-409.

[3]Ülkü, Sezer, Hydock, Chris, & Shiliang Cui. (2021). Making the Wait Worthwhile: Experiments on the Effect of Queueing on Consumption. Management Science, 66(3), 1149-1171.

[4]Quispe-Torreblanca, Edika G., Stewart, Neil, Gathergood, John, & George Loewenstein. (2019). The Red, the Black, and the Plastic: Paying Down Credit Card Debt for Hotels, Not Sofas. Management Science, 65(11), 5392-5410.

作者:芋圆

编辑:麦芽杨

来源: 果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