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念增这个名字在中国泌尿外科界响当当,他是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泌尿外科主任、中国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分会会长、中国人体健康促进委员会泌尿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亚洲男科学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他拥有的学术头衔、社会职务还有很多很多。

他在国际上创新性地设计实施了一种新的输尿管与回肠通道吻合的方法,被国际同行称为“邢氏方法”,设计出适宜腹腔镜下构建的“双输入袢顺蠕动原位回肠新膀胱”被国际同行命名为“邢氏膀胱”。

推动了国内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技术改进与创新,提高了我国在膀胱癌治疗领域的国际地位,改善了膀胱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术后生活质量。

今天开始我们就来聊聊这位泌尿外科专家的从医故事。

选择当外科医生,就是选择了终生不断应战

外科医生是一个极具挑战的职业,诊治疾病的过程中承担着很大的压力和风险,是知识密集型和体力密集型的职业,可以说选择了当外科医生,就意味着要用一生的时间不断的去挑战和提高自己。

邢念增正是这种外科医生性格,并坚信自己可以把外科做好,愿意不断学习和接受挑战,于是他当年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学医,并成为一名泌尿外科医生。

当医生要有“十年磨一剑”的耐心和毅力,回想起自己成长的点滴,虽然艰辛但他觉得这更是件很愉快的事。

在刚上班的年代,邢念增就是一个非常勤奋的年轻人,总是比其他同事用功很多,老师的言传身教深深的影响着他,当外科医生的兴趣也促使他更加勤奋。台上一刻钟台下十年功,要想把手术做好就必须把基本功练好练扎实。

刚参加工作的小大夫年龄小经验少,所以那时候邢念增经常是帮着他的老师和上级医生去干活。那时的医疗技术远不如现在发达,还没有微创技术,诊治泌尿系统肿瘤都是用的传统的开放手术,年轻“新手们”都要从帮老专家做拉钩、打结、缝合这样的工作做起。

这些工作看似很不起眼,可却是外科医生重要的基本功,刚上班的年轻医生要想把这三件事做好也并非容易,所以那时候外科圈子里经常流传一句玩笑话:持续性拉钩、阵发性挨训。

当一个好的外科医生一方面需要悟性,另一方面需要勤奋,邢念增在那时就非常用心,除了在手术台上细心观摩和动手实践,在休息的时候他也会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去不断的重复练习着拉钩、打结、缝合这些动作。

在那个没有电刀的年代,外科医生都是用止血钳夹住血管来止血,然后再进行打结缝合,能精准的夹住血管进行止血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功,他的老师们做这个工作非常轻松就完成了,这就促使他经常一回到家就将一把大米粒洒在床上,然后用手术止血钳一粒粒夹持起来,如此反复练习,看似枯燥,但他常乐此不疲。

为了熟练掌握缝合技术,他特意去医疗器械公司买了一个持针器,每天反复练习着缝合这个动作,把持针器放在兜里随身携带,甚至走在大街上和上下班坐车时候都会拿出来练习,增加手上的感觉。

那时候,他的口袋里除了这个持针器,还有就是为了练习缝合带的一些线,娴熟的技术就这样日复一日练就出来。

当好外科医生,兴趣、天赋、悟性、勤奋、勇敢一个都不能少

当医生除了要勤于动手,更要勤于思考,善于不断总结工作中遇到的优秀外科医生的优点,然后把这些优点融合到自己的日常工作中,形成自己的风格、化作自己的本领。

这些年泌尿外科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早已从传统的开放手术进入到微创时代,通俗点说过去做手术都是摸着器官做的,而随着腹腔镜这样外科器械技术的发展,微创手术都是医生手拿长臂器械,隔着很长的一段距离看着屏幕做手术,这种感觉和做开放手术又是不一样的,就需要外科大夫们与时俱进,重新练习重新找感觉。

当年微创外科技术最早在国外开展,那时候邢念增在美留学,经常观摩美国医生做微创腹腔镜手术,他也非常希望微创技术可以尽快应用在国内,帮助更多中国老百姓,于是在观摩过后他就会把这些器械拿回办公室继续练习。

从医这些年,他始终认为做任何事情都要先找感觉,要把自己融入到这个事情当中去,在陶醉的过程中不断总结才能做好。

邢念增在美国梅奥医学中心留学时与美国专家合影

回国之后,每当有新技术要开展他都会很兴奋的迎接挑战,可以说走火入魔的爱着外科医生这份职业,甚至经常在开车回家的路上回味着自己今天做的手术有哪些地方做的不错,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就是这些点滴之中的不断思考让他的手术越做越好越做越精,总是可以赶超很多同行。

“一切都是源于兴趣,尤其是外科医生这个职业,在手术台上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要是没兴趣就会感觉很烦很累,而当你真正爱上外科医生这个职业,你就会感受到那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就是经过你的手,病人得到了康复,重新回到正常生活中去,这会让你感到很幸福。”在这期节目访谈的过程中,邢念增反复提到他的这个真切感受。

第一例腹腔镜下肾癌合并下腔静脉瘤栓手术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是我国肿瘤治疗领域的最高平台,接诊的都是国内疑难复杂的病例,太多病人都是辗转很久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把这里当做了最后的希望。也正是因为这种难,使得这里的医生“没有退路”,不能因为治疗难度太大就和病人说治不了不治了。

邢念增也是把每一个病人都当成是一道考试题,仔细研究认真对待,促使他在现代医学的条件和基础上把能力更大的施展出来,大胆创新,帮助病人有重获新生的机会。这种挑战对外科医生来说是一种好的成长,每个经治的成功病例对他们也是最好的鼓励。

一个三十多岁的小伙子得了肾脏肿瘤,期别很晚肿瘤太大,大瘤子已经和周围组织牢牢地长在了一起,小伙子在其他医院经历了腔镜手术、开放手术以及药物治疗,都没能把这个大瘤子给弄下来,抱着最后的希望他来到北京找到了邢念增。

这样棘手的病例没能难倒邢念增,经过认真思考凭借多年经验,他给小伙子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并通过腹腔镜手术顺利的将这个大瘤子“连锅端”,让这个年轻小伙子的人生重新走向巅峰。

邢念增教授手术中

再就是肾癌发生了瘤栓的病人,这种情况可以通俗的理解为,肾上的瘤子越长越大,瘤子长到了下腔静脉。这个瘤栓的问题在过去是非常难治和棘手的,通过开放手术解决这个问题在那个时候死亡率也是很高的。

面对瘤栓这个难题,邢念增大胆挑战用腹腔镜去解决,因为腹腔镜的特点是创伤小,医生通过腔镜这双“眼睛”就能把肿瘤看的清清楚楚,所以他认为如果把腔镜运用好就可以比开放手术更好的去解决这个问题。

2009年一对年轻夫妻来门诊上找到他,说家母的肾上长了一个大肿瘤,已经9年了,刚开始没当回事,后来这个瘤子越来越大,母亲出现了症状他们才想起来看。来邢念增门诊时这个患者的瘤子已经14厘米了,而且发生了瘤栓,病人体力消耗的很严重、血色素很低。

邢念增当时就是用微创腹腔镜帮助这位患者成功切除了肿瘤,十几年过去了,现在这位患者活的很好,一家人对他非常感激。这也是中国第一例腹腔镜下成功完成的肾癌合并下腔静脉瘤栓手术。

邢念增时常感叹,如果没有那时候大胆的尝试和探索,恐怕这位病人现在也已经不在了,正是因为有太多外科医生的勇于探索,才挽救了更多患者的生命。

一路走来的各种探索虽然过程艰难,但可以救死扶伤对外科医生就是一件充满成就感的事情。

向世界发出中国的声音

邢念增首先开展的腔镜下肾癌合并瘤栓手术逐渐被很多同行应用到实践中去,在雅典的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他欣喜的看到有年轻的中国医生在台上做报告,报告他们用腹腔镜做瘤栓的案例。过去都是我们学习外国的经验技术,现在外国也在向我们学习。

他的学术造诣在国际上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多次在国际舞台发出中国的声音。2009年在慕尼黑的学术大会上,邢念增被邀请介绍中国泌尿外科腔镜方面的经验和现状,在这样的国际舞台上他提出三点:中国的泌尿外科医生要不断向国际同行学习,学习先进的知识和经验;中国的泌尿外科医生要发展自己的微创技术,为中国的老百姓服务;要不断奋斗和有所创新,为世界泌尿外科发展做出我们的贡献。

如履薄冰、在刀尖上舞蹈,用来形容邢念增这样外科医生的工作状态真是再合适不过。当医生就要有点情怀,面对困难和挑战就应该这样迎难而上,更希望广大的病友朋友们碰到疑难问题不要灰心,因为我们还有这么多著名专家在为我们的康复努力着!

(撰文/子琳)

【法律声明】本栏目为TopMD原创,版权归出品方所有,未经授权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剪辑及修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本期节目为医学科普目的,不可代替医生面诊。相关资料由专家提供、诊治信息和建议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供您参考,必要时应进一步到医院咨询专家意见。

来源: TopM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