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五是我国端午节,也称重五节、端阳节、天中节、午日节、草蒲节、解粽节、浴兰节、女儿节。俗称五月节,冀豫等地还称为“五月单五”。按照古代干支纪年,五月为午月,五月初五即午月午日,所以称之重五或重午。端为首次、第一,所以称端午。五为阳数,所以也称端阳。此日接近一年的一半,所以又称天中节。古时,是日少女须配戴灵符,头答榴花,极尽美艳之姿,所以也称女儿节。唐初该节名称多混用。由于唐玄宗生于八月初五,为了避讳,就正式将此节定名为端午。

端午节的来历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历来众说纷纭,至今仍争论不休,概括起来,端午节的来历大概有六种说法:一说端午节是龙的节日;二说端午节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逝世;三说是纪念春秋时代晋国忠臣介之推,流行于山西一带;四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大将军伍子胥,属吴楚两地风俗;五说是纪念会稽孝女曹娥,属浙江会稽风俗;六说端午节的起源来自五月五日的恶月、恶日俗忌。以上各家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但都有一定的地域性或局限性。在交通不发达的中国古代,人们生活相对囿于一个狭窄的空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风俗也会因时因地而异。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六种说法,只有一、二说产生了全国影响,并最为人们普遍接受。

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的习俗-纪念屈原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荆楚岁时记》。《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任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的强烈反对。后遭谗免职,被逐出都城,流放到沉、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他因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初五日,在写下绝笔之作《怀沙》后,抱巨石投泪罗江而亡。
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统统回家拿来米团投入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形成了吃粽子的习俗。一位老医师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醉倒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从此以后,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节的习俗-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广泛性的民间活动,也是最富刺激性、最为壮观的活动。这天上午,个个头面一新,衣著人时,小孩的胸前,有的挂着香囊,有的悬着“艾虎”或小猴儿。人们三五成群,呼朋引伴,或结伴而行,或驱车前往,万人空巷,车水马龙,蜂拥到龙舟竞渡的河岸。参加竞渡的龙舟,也都装饰一新,船头扎一个大龙头,船前竖彩旗,旗后一人擂船鼓助阵,船尾一人撑大桨担任竞渡指挥,两边各10人划桨,也有各12人、13人甚至20人的,要看船的和长短大小而定。一旦竞渡令下达,鼓声雷动,龙舟竞发,划船手使劲划船,誓与对手一争高下,奋力争先,夺取标牌。此时,两岸人山人海,笑语欢声,呐喊声、喝彩声、歌声、桨声、水波声连成一片,合奏出一曲壮阔的交响乐。唐代诗人张建封的《竞渡歌》对此有生动的描述: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挂影虹霓晕。

端午节的习俗-吃粽子 端午节的代表性食品是粽子。旧时有一首广为流传的描写端午节的民谣,“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古往今来。我国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端午节吃粽子也都是一样的。如今的粽子花样繁多,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吃粽子的风俗,在中国千百年来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端午节的习俗-悬艾和菖蒲 在端午节当日,人们通常会把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葛蒲为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而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民间也有传说艾草可以避邪。像宗*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日“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攘毒气。”甚至在曲阜、邹县一带有谚语说:“门口不插艾,死了变个大鳖盖。”

端午节的习俗-饮雄黄酒 雄黄也称鸡冠石,矿物名、橘黄色,中医作为解毒杀虫药,外用治疥癣、蛇虫咬伤症。以雄黄粉末及菖蒲根泡酒,称为雄黄酒。古代端午节那天,家家必饮雄黄酒,有所谓“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的口头禅。饮用后余下的雄黄酒也充分利用,一是涂抹到小孩的额头、手心、胸口,说这样不会有蚊子咬,不长疮,而在额头上往往蘸写一个“王”字,以避邪祛恶。二是将酒洒在房里的墙壁角落、阳沟地坝,以杀灭蚊蝇蛇虫。

端午节的习俗-缝香包 在陕西南部等地有缝香包的习俗。在端午节前夕少女们用色布彩线,精心缝制成各种香包,形状有粽子、老虎、金鹿、蝴蝶、燕子、孔雀、金瓜、寿桃、梅花等,下坠色彩艳丽的丝线缨穗,内装用中药配制成的香料。到端午节这天,会把自己缝制的香包佩戴在胸前。如被男青年将香包抢去,被抢香包的少女则因自己的手艺受到异性的肯定而高兴;反之,如所佩香包始终无人来抢,是丢面子的事。

端午节的诗句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使君末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挂彩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事空挥桡。疮眉血首争不定,输岸一朋心似烧。只将输赢分罚赏,两岸十舟五来往。须臾细罢各东西,竞脱文身请书上。吾今细观竞渡儿,何殊当路权相持?不思得岸各休去,会到摧车折楫时!

此诗描写唐代的龙舟竞渡,按“热闹场面——竞渡情景——发生斗殴——作者观感”的思路,把竞渡场面描绘得有声有色。这场竞渡由官方主持,赏赢罚输,故竞渡中还引发了斗殴事件。值得注意的是“竞脱文身请书上”一句,意即刚赛好一场,输方不服,双方又脱去上衣,露出刺花的身体,请求再决雌雄。说明及至唐代,也有“文身”之俗。

小编:f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