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我,你如何看待杨振宁和翁帆的婚姻?

我的回答干脆又简单:这是人家自己的事,迄今为止他们已经结婚17年了,幸福并快乐着,我们唯有给他们祝福。除此之外,没有权利说三道四。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杨振宁其人及其他与翁帆的婚姻。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物理学家,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科学院荣誉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外籍会员,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中美关系松动后回中国探访的第一位华裔科学家,积极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互相了解,在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作出重大贡献。

以上是百度对杨振宁词条介绍的概括。杨振宁是1945年得到美国庚子赔款奖学赴美留学的,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9年,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开始同李政道合作,1954年,杨振宁和米尔斯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的理论,1957年与李政道一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以后的事业一路顺风顺水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1971年,中美关系出现松动,杨振宁成为第一位归国访问的美国知名学者,从此来往美、港、大陆三地,为中国教育、人才、科学事业奔波呼号,身体力行,作出了卓越贡献;退休后于2003年回国定居,退出美国籍,加入中国籍;2004年,82岁的杨老与28岁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硕士研究生翁帆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

无端被黑。

杨老作为一个世界上最顶级的科学家,晚年回归祖国,为祖国科学、教育和人才升级作出了卓越贡献。但他的回归无端被一些人龃龉,尤其是其与比自己小54岁的翁女士结婚广受一些人诟病。在世俗人们眼里这只是一桩交易,是“老夫贪恋美色,少妻追图名利”的相互满足。

这种偏见甚至是恶意诋毁和攻击,矛头更多地指向杨老。主要“罪状”就是:他前半生在美国,还入了美国籍,因此是在为老美服务,没有对中国做出什么贡献;老了回国只是颐养天年,82岁还贪恋女色,德行有亏。

现在,他们的婚姻已经有17个年头了,婚后,他们一直在孜孜不倦地为祖国教育事业和培养人才操劳奔波,个人生活保持低调,过得宁静淡泊,但依然有人不依不饶的编排和污蔑,是在令人不齿。

我与杨老无亲无故,也不认识他,但出于一个国人的良心,实在看不下去,就再打抱不平一次,说点心里话。

先说说什么叫“科学无国界”?

常有一句话叫“科学无国界”,意思就是科学成果世界共享。很多人对此嗤之以鼻,认为老美等老用高科技卡咱脖子,怎么可能是“科学无国界”呢?其实这是个误区,所谓科学无国界,是指基础科学,就比如数理化和从小学到大学学的那些基础理论,牛顿的经典力学,万有引力,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这些科学一旦出现,就是向世界公开的,谁都可以去学习和应用,因此是无国界的。

而根据这些基础科学,如果让它运用于实践,做出原子弹、导弹、火箭、飞船来,这就是应用技术,这些技术是有专利和保密的,因此也是有国界的。历史上,爱迪生发明电灯、特斯拉发明交流电机,建造水电站,就更偏重于应用技术研究。

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两者既是缺一不可,又是有先有后,基础在先,应用在后。没有基础,大厦就建不起来,而没有应用,基础就没有得到发挥,就停留在理论上,无法变成现实造福社会。

这正是科学有无国界一个严格区分的标准。凡有专利、保密、国界的技术,严格意义上都不属于科学的范畴,或者说不属于基础科学的范畴,是属于应用技术。也有把它说成是应用科学的,但此“科学”非彼“科学”,许多人常把这个概念弄混,因此就对“科学无国界”理解上也混淆不清。

杨振宁的研究属于“无国界基础科学”。

严格地讲,杨振宁的研究成果属于基础科学,是不保密无国界的,因此其研究主要发表在世界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一问世就必须接受全世界科学家的审查和验证,如果没有人提出异议,无法驳倒其结论,这个科学才能够得到世界科学界公认,才能够评诺贝尔奖或其他科学大奖。

所以,杨振宁的研究是拿着老美的钱,得出了世界可以共享的成果。他的成果并没有仅供老美一家使用,全球科学界,包括中国科学界都可以验证和使用。只不过有的国家更重视或人才更强,就能够更早将理论转化出成果;而有的国家由于不不重视或人才匮乏,即便有理论的金山银山摆在面前,也无法取用一块。

由此,杨振宁前半生是用老美的钱造就了影响世界并与世界共享的成果,而后半生放弃各种优厚待遇,卖掉豪宅回到祖国,为国家的教育事业、人才培养、提升基础科学水平又出钱又出力,老骥伏枥,从无懈怠,这种精神有几人能有?

本来美好的婚姻却广受诟病。

翁帆和杨老结婚17年了,人家老夫少妻相亲相爱了数十载,本来是一段美好姻缘,佳话传世。但网络上流传的一些谣言,生生把美好抹黑成了邪恶,将杨翁二人妖魔化娱乐化,有些谩骂污蔑不忍卒读。

而杨老和翁帆没有理会各种非议,只幸福地过着自己的美好生活。17载过去了,翁帆没有从杨振宁那里要过或者获得过什么名和利,杨振宁也没有给过她什么财物,他们只是温馨地过着两人世界,翁帆尽心地照顾协助着养老的工作和生活。

我有理由相信,如果没有这段幸福的婚姻,没有翁帆的精心照顾和倾情付出,99岁的杨老就不会有今天的健康和矍铄。可即便如此,人们的议论并没有消失,依然过一段时间,就会有人又炒作一番,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这些人有什么权利去恶意攻击人家的生活?

这让我不由想起鲁迅先生在其《而已集·小杂感》中对某些国人的形容:“一看到白胳膊,就想到全裸体,一想到全裸体,就会想到生殖器,一想到生殖器,就想到性交,一想到性交,就想到杂交。中国人的想像惟在这一层能够如此跃进。”他还说:“一看到跳舞,就想到抚摸,一想到抚摸,就想到上床,一想到上床,就想到怀孕,一想到怀孕,就想到流产。”这是鲁迅对某些喜好并善于意淫国人的绝妙刻画。

鲁迅说这话时还是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如今过去百年了,某些国人还是这个样子,自己龌龊还认为别人龌龊,实在令人悲哀且可怜可恨。

翁帆是爱杨老之财吗?但杨老并不富有。

杨老在美国时就一直捐助着中国学子,当中美关系松动后,他成为第一个回国帮助中国的著名学者,回国定居后,更是卖了美国的豪宅,将钱全部捐给了自己参与创办的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清华大学要发给杨老每年100万年薪,他一分也没要,同样捐给了高等研究院。

杨翁结婚以后,两人又把近200万美元积蓄陆续捐给了清华,还将名人赠与的一些艺术精品捐给了中国美术馆。在这些捐助场合,他们就像出席各种场合一样,相依相伴一幅幸福的样子,他们只有奉献的快乐,丝毫没有想要得到什么的奢望,因为他们的结合真的与财富和名利无关。

扬帆嫁给杨老是爱的结合。

当翁帆经过慎重思考,决定与杨振宁在一起的时候,她写了一首诗给杨老,诗中, " 无悔我爱,惟余欣喜,有意逃出,心已陷入 …… 触汝额发,气息拂手,无声胜有 " 的句子,情真意切,爱意正浓;而小杨振宁21岁的翁帆父亲,在得知女儿的爱情选择后,曾经震惊犹豫过,但最终对爱女的决定选择了尊重和支持。

17年过去了,他们相濡以沫,过着既有激情澎湃又有平静淡泊的生活,他们就像一对平常夫妻,有时静静地相互欣赏,有时一人弹着钢琴,一人凝视的聆听。

翁帆只是适逢其时,成为他愿意梅开二度的人。2015年在一档访谈节目中,杨澜带着好奇问翁帆:是啥时,将对一位科学家长辈的尊敬崇拜变成了爱情?翁帆回答:" 不知不觉中。当一个女人很崇拜一个男人时,假如这个男人又喜欢她或者爱她,那么这个女人是很容易爱上这个男人的......我只是选择了一条更人迹稀少的路。"

这是一条人迹罕至的路,让她享受荣光也承担骂名。

杨振宁曾形容,妻子是上天送给他的最后一份礼物,而翁帆则表示自己婚后一直生活在象牙塔里,外界风风雨雨,她按照自己的节奏过着波澜不惊,却余味无穷的日子。

蜚短流长的这些年,并没有影响两人正常的生活。嫁给杨振宁之前,翁帆和所有的年轻人一样喜欢喝咖啡,也经常熬夜。但婚后她配合他的习惯,早睡早起作息规律。

上面这段引用的话,很好概括描绘了翁帆和杨振宁的爱情过程,看到这些,我只有感动。

杨振宁曾就自己再婚直言:看到一些老科学家丧偶后孤独漫长的生活,“甚至书页上都有饮食的污渍,我不想过这样的生活“,即便没有遇到翁帆,也还是会再婚。这就是他的心声,他的直白,没什么丢人的。

而翁帆在十几年的婚姻中,真的成了杨老的“拐杖”和“耳朵”,在爱情的滋润下,杨老焕发出生命的光彩,他出席各种学术甚至娱乐活动,九十多岁还给学生们亲自上课,依然活跃在奉献中;而翁帆也考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很有些神仙伴侣双栖双飞的味道。

翁帆崇拜科学崇拜杨老,并且由崇拜转化成相互的爱恋,为了这爱,他们摒弃世俗,相得益彰。至于那些说三道四的人,他们从未理会。因为这些人本来就不是一个层次,他们根本不懂爱,他们眼里只有世俗和交换。当翁帆和杨振宁大度捐献出自己的财富和宝贝时,这些骂他的人或许正在为争点财产打得头破血流呢。

2008年,杨振宁在自己的新书(由翁帆翻译成中文)的《曙光集》中写道:

" 鲁迅、王国维和陈寅恪的时代,是中国民族史上的一个长夜,我和联大同学们就成长于此似无止尽的长夜中。幸运地,中华民族终于走完了这个长夜看见了曙光。我今85岁,看不到天大亮了,翁帆答应替我看到 ……"

10年后,杨振宁和翁帆又合著出了部《晨曦集》,翁帆说:杨先生很喜欢《晨曦集》 这一名字,因为它 " 寄托了先生一生的期望 "。他以为他等不到 " 天光大亮 "了,但16年过去了,他仍与她一起,执手共看这潮涨潮落的人世间。

他们依然幸福并快乐着,由此,我由衷地祝福他们。

谢谢阅读,欢迎讨论。如喜欢我的文章,就请给个关注和点赞吧。

时空通讯原创版权,侵权抄袭是不道德的行为,敬请理解合作。

来源: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