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你一朵小红花,开在你昨天新长的枝桠,奖励你有勇气主动来和我说话……”这低沉、充满磁性的声音,彷佛把我们再次带回到电影中。

前段时间,电影《送你一朵小红花》大火。当我们还在讨论着里边的感人剧情,传唱着好听的歌曲时,却传来了电影主题曲演唱者赵英俊不幸患肝癌去世的消息,让人惋惜、愕然!冷酷无情的癌症再次引发我们的思考:

为什么肝癌检查出来就是中晚期?

有哪些检查可以帮助我们提前发现?

哪些人群应该提前筛查?

日常生活中我们又该如何预防?

今天,药娃就和你聊一聊肝癌的筛查和预防。

“沉默器官”不喊疼

肝脏,是人体重要物质的合成场所和最大的排毒器官,因为没有疼痛细胞,导致癌症发生时,肝脏却不会“喊疼”。再加上肝脏代谢能力很强,即使一部分细胞受损,其他细胞依然可以代替工作,以至于在肝癌早期,很多人并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由于肝癌善于隐藏,一旦发现,大部分已处于中期甚至晚期。

在我国,原发性肝癌已排在常见恶性肿瘤的第四位,同时是第二大肿瘤致死病因,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和健康。

正因为如此,筛查变得尤为重要,通过筛查,可以发现慢性病中的早期患者,又可辨识高危人群,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两种“工具”早筛查

腹部超声检查(US)和血清甲胎蛋白(AFP)是早期筛查的主要手段,是肝癌监测的一线工具。

US通过观察病变部位的血液供应,可以灵敏地发现肝内占位性病变以及初步鉴别肿瘤的良性或恶性。操作简单、对身体伤害小。

AFP水平与肿瘤大小有关,是原发性肝癌的特异性肿瘤标志物。通过监测AFP的变化,可以提示乙肝病毒相关肝癌病变的早期预警。部分良性肝病、肝母细胞瘤和胃肠道恶性肿瘤人群的血清甲胎蛋白值也会升高。

此外,多排螺旋CT、核磁共振(MRI)、同位素扫描、肝血管造影等检查以及拮抗剂Ⅱ诱导的蛋白质、血清铁蛋白、骨桥蛋白等新型肿瘤标志物的测定,也可以辅助诊断肝癌。

六类人群易高发

1)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 包括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HBV感染仍是全球范围内肝细胞癌变的首要病因。

2)过度饮酒者 酗酒会显著增加肝硬化发生肝癌的风险。

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 主要因素包括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

4)致癌物暴露人群 如长期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或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草药。这两种成分已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为一类致癌物。

5)肝硬化患者 在肝硬化患者人群中,年龄较大、男性、合并血小板计数低(40岁的男性风险更大。

四个分层常监测

伴有肝癌风险的人群需要终生监测。

对于肝癌极高危人群,最好3个月做1次常规监测(腹部超声联合血清甲胎蛋白监测),6~12个月增强CT或MRI检查1次;

对于肝癌高危人群,需6个月1次常规监测;

低中危人群中,可延长监测间隔为1年或以上。

预防肝癌,必须改变6个生活方式:

1.儿童和高危人群要积极接种乙肝疫苗。

2.病毒性肝炎患者要进行及时规律的抗病毒治疗。

3.发病风险高人群应定期监测肝功能、血糖。

4.粮油食品要干燥储存,霉变食物不食用。

5.戒烟限酒。

6.加强运动,合理膳食。

作者:山西省阳泉市阳煤集团总医院 药师 张玮

审核专家:山西省阳泉市阳煤集团总医院 主任药师 任建业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主任药师 魏国义

来源: 药葫芦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