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一名71岁的老太太因为背痛到我院多个科室就诊,因为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担心自己心梗、动脉夹层甚至胆胰疾病辗转多个科室检查未确诊病因,被其他科室医生推荐到了我们骨科门诊。经过我们详细问诊和查体,发现老太太的背痛是在叠完被子后出现的,并且平躺在床上并没有明显疼痛,一旦翻身或者下床活动疼痛就加重,近年身高也有变矮。在背痛处按压、叩击脊柱和旁边的肌肉,出现明显的疼痛。综合以上信息,高度怀疑有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经磁共振检查,确实发现第11节胸椎骨折,背痛的“元凶”终于被找到了!
其实,老年人在轻微外伤后出现较为剧烈或长时间的腰背痛,很可能是发生了脊柱骨折。在大众的印象中,脊柱骨折是很严重的事情,往往是在发生了严重的创伤,比如车祸、从高处坠落等情况才会发生。这个认知正确的前提是:发生这些严重创伤的人往往是年轻人,骨骼质量很好,只有严重暴力才会骨折,这些病人往往“伤得很重”。然而当步入老年,随着骨骼的退化、骨代谢的变化,我们的骨骼逐渐变得“酥脆”,甚至不堪一击,轻微的损伤或者日常生活中的活动,都会产生骨折,我们称之为骨质疏松性骨折。骨折导致的腰背痛和心梗、动脉夹层或者胆胰疾病所导致的疼痛最大的不同在于疼痛和腰背部活动有明显的相关性,腰背部的活动会加重疼痛,而躺在床上不动的时候症状较轻。当然有的老年人因为痛觉退化、或者无法很好地描述自己的症状,建议尽早到医院来评估,不要自己胡思乱想或者嫌麻烦而漠然处之。
骨质疏松症发病率可能比你想象中高
2018年我国⾸个⻣质疏松症流⾏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50岁以上⼈群⻣质疏松症患病率为19.2%,其中男性为6.0%,⼥性为32.1%;65岁以上⼈群⻣质疏松症患病率达到32.0%,其中男性为10.7%,⼥性甚至高达51.6%。研究显示,50岁左右的男性和⼥性在⼀⽣中患⻣质疏松性⻣折的可能性分别为13.1%和39.7%。据世界卫⽣组织预测,到2050年我国⻣质疏松性⻣折将达到600万例。鉴于如此高的发病率,建议50岁以上女性、65岁以上的男性常规体检时筛查骨密度,了解自己的骨质疏松情况,而对于绝经过早、发生过骨折、身高变矮的人,应该更早检查骨密度。
骨松常见症状:“驼、矮、痛”
那么平时该如何注意防范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呢?骨质疏松症患者常见的症状有三个,分别是驼、矮、痛。首先,骨质疏松症是“有的放矢”,重点针对松质骨打击。脊柱内的椎体是由松质骨构成,是骨质疏松症的主要打击目标,使椎体内骨小梁减少,空隙增加,椎体内变得“空虚”,不能承受体重,就会被压扁,发生压缩性骨折。从外观看上去就是驼背,上半身无法挺直,测量身高变矮。平时在家可以定期自主测量身高,如果身高比年轻时减少4公分,就要警惕骨质疏松症。如果遭受暴力,或是轻微外力譬如咳嗽、搬重物、跌倒、叠被子等家事之后出现相关部位疼痛,且活动后明显,就要警惕是否发生了骨质疏松性骨折。
线上智慧评估骨松性骨折风险
在网络时代,人人拿着手机刷朋友圈。幸运的你可以不必跑到医院就能线上评估10年内患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WHO Fracture Risk Assessment Tool,FRAX® 是由世界卫生组织开发,用于评估40-90岁个体骨折概率的系统。由于基于真实的患者数据开发,并将骨折概率与多种临床危险因子相结合,这个系统对10年内髋部骨折以及由骨质疏松引起的脊柱、前臂、髋骨或肩部的骨折有较好的预测效果。您不妨拿起手机或电脑搜寻FRAX网站(https://www.sheffield.ac.uk/FRAX/tool.aspx?lang=chs)快速评估未来10年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不论是否有骨密度检查结果均能评估,但填入骨密度的结果会使评估结果更为准确。具体的操作方法,也可参考我们团队的以下文章(神奇?未来10年骨折风险早知道 链接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9dwDifWHbIr6H__bzz-UzQ)。
防治骨松要义:认真吃饭,多晒太阳
有些人觉得吃太多会发胖,信奉“千金难买老来瘦”,所以极力避免吃肉类和蛋奶类,其实这是不必要的。钙质是构成骨骼的主要成分,若体内缺少钙质,骨密度会下降,接着发展成骨质疏松症。中国人日常饮食中每日摄入的钙质普遍不足,建议65岁的老人每天摄入钙质1000毫克。今天回家不妨研究一下食谱,富含钙质的食物有虾皮、牛奶、豆腐干等,早餐喝250ml牛奶,午餐、晚餐多食用富含钙质的油菜、芹菜等蔬菜,再加入适量虾皮或豆腐干,既能增添美味,也能获得一天所需的钙质。如果因为宗教因素而不能食用肉类,可以喝豆浆代替或是服用钙片补充。补充足量的蛋白质,能减少老年人肌肉的流失,预防肌少症,这对维持骨密度、减少跌倒的风险也非常重要。
如果吃下含有钙质的食物,但身体没有吸收,那也是徒劳无功。人体消化道吸收钙质需要维生素D的帮助,而人体所需的维生素D有80%来源于皮肤接受阳光照射产生,剩下的20%才是食物来源。建议在清晨或是日落前到户外活动,避免正午强烈的阳光直射,使皮肤产生维生素D,再经过代谢后作用于肠道,促进钙质的吸收。此外,到户外活动也能增进肌力,训练肢体平衡、协调的能力,减少活动时跌到的风险,真是一举两得。
作者:陈维新 林红 李娟
指导:董健
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
复旦大学医学科普研究所
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骨科
本文受以下项目资助:上海市科委科普项目
(编号:20DZ2312000)
上海市卫健委优秀学科带头人项目
(编号:GWV-10.2-XD11)
来源: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