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在前头,「晕针」是一种多种因素引起的疾病,并不是害怕那么简单。

在临床表现上,主要是外界强烈刺激及精神过度紧张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起血管扩张,外周血管阻力减小,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降低,从而引发晕厥 。

当年高考体检时,一个五大三粗的哥们在抽血时,哭得跟小屁孩似的,手抖着像筛子,他妈妈和护士搂都搂不住,现场的人简直惊呆了。

现在回想起来,或许他真的只是「晕针」而已。

对于针的恐惧与人类进化的渊源有关,百万年的进化历程中,人类学会了躲避各种危险,对于针刺、尖锐的恐惧能够让我们远离这类危险,提高生存机会 。

所以不要仅仅因为「晕针」就苦恼心理素质差,觉得自己太弱鸡。

至于怎么克服「晕针」,要分情况看。

1.血管迷走性晕厥型晕针

最常见的晕针类型是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

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是非常普遍的,当情绪受到一定压力,例如极度疲劳、疼痛、恐慌,或置身于拥挤、闷热的房间里更容易发作。

实际上,在很多遭遇晕针的人里,最担心的并不是针把他扎坏了,而是扎针引起的血管迷走性晕厥。而且在这部分人里,对于扎针过程的恐惧更甚,而不是害怕针本身 。

传统上针对这种类型的晕针,治疗策略一般是「脱敏疗法」,让晕针的人逐渐暴露在更严重的刺激下,使得他们对恐惧的敏感程度下降 。

这个难度有点大,克服不好容易更崩溃,所以研究资料看看就好,还是找医生对症下药。

2.联想恐惧型晕针

这是第二常见的晕针类型,例如目睹严重的医疗创伤,然后将打针、注射与之产生联系,造成对针刺的恐惧。

这种类型主要是心理层面的症状,联想到针头就会产生焦虑、失眠,对将要做的体检或是手术过度紧张。

有效的克服手段是寻求心理疏导,结合一些抗焦虑的药物。

3.抗拒型晕针

这种类型的晕针不仅源于「针」本身,还与打针过程中的拘束、压抑等环境有关。

打针的时候,一般会在医院里,空气中弥漫着双氧水的味道,护士小姐姐安抚(抓)着你,然后给你来一下。

就像被锁在幽闭的电梯中一样,有些人很抗拒这种拘束的情形,心跳加快,血压升高,想赶快逃离这种环境。

这也是心理方面的问题,需要寻求心理疏导;或是找一个熟悉(甜美)的护士小姐姐在一个稍微舒适些的地方给你打针,减少点心理的负担。

4.真的疼型晕针

有些人就是怕疼,不要说扎针,稍微捏一下肉就跳起来,简直是对疼痛过敏(Hyperalgesic fear)。

这种是天生的,关羽就能边下棋边刮骨疗伤,找谁说理去。

怎么克服呢,没辙,老老实实打个麻药睡一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