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桥兵变”后,赵匡胤建立宋朝,定都开封,改称东京或汴京。宋朝的农业、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商品经济也迅速兴起,宋朝的经济在世界上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

商品经济的兴起和发展使宋代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北宋都城汴梁和南宋都城临安人口都在百万以上,远远超过当时世界上其他任何城市。

随着城市发展的步伐加快,城市火灾也逐渐多了起来,并日趋严重。

仅据《中国火灾大典》收录的,在两宋320年中,全国各地发生的火灾就有1122起,其中县城以上城市的火灾为952起,占火灾总数的85%。城市火灾占全国火灾数量,大大超过此前的历朝历代。

南宋仅在临安,前后发生毁城性的大火就多达5起,每次受灾都在万户以上,人民深受其害。

为什么宋代城市火灾如此严重?主要有以下原因。

街道狭窄,房屋间距缩小

汴梁城的道路网布置与汉、唐相比,街道宽度明显变窄,而且密度增加。

宋代城内涌入了大量平民,从事各种手工业和服务业,这种人家户型较小,每户占地不多,不像汉、唐时期城市中居住着大量官僚地主,每户都是占地广阔的深宅大院。

从宋代开始,城市虽然仍保留着坊名,但那只作为城市保甲管理的范围,各坊之间已经没有墙垣为限了。

就连北宋汴梁城中著名的寺庙大相国寺,也被兼作最大的交易场所,“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人山人海。

宋室南渡之后,新都临安很快出现相同的情况。北方的官僚贵族、大贾富商及大量平民,纷纷迁居临安,当地人口迅速增加。

到度宗咸淳年间(1265-1274年),增加到“主、客户,三十九万一千二百五十九;口,一百二十四万七百六十。”

人口骤增,商贸繁荣,造成房屋稠密。坊巷内有住户,有商家店铺;有的是前店后宅,有的楼下开店铺楼上是居宅。

建筑物耐火等级低,可燃物多

宋代的房屋建筑多用竹木,即使在开封、临安这样的都城,为了降低造价,一般人家的屋顶也不用瓦片,多以茅草、竹席覆盖,四周围墙,大多采用芦苇,涂上泥,刷上石灰水。

临安的民居板壁居多,砖垣特少。如改建瓦屋,费用几乎大十倍,民间负担不起。

连朝廷的低级官员也只能在席屋栖身,一般平民的住宅情况可想而知,一旦遇火灾,则不可收拾。

明火众多,用火不慎

宋人奉佛太盛,家作佛堂,彻夜点烛,烛烬乱抛。居民还常在火炉上罩上熏笼,用于熏香、烘物和取暖,稍有不慎,就会引发火灾。

面对严重的火灾,宋朝的政府在消防上还是颇有作为。

宋朝首创制订了从中央到地方直至乡村基层比较完整的管理体制。在发生重大火灾后,宋代许多皇帝都下了“罪己诏”。

宋朝还采取了称为“严火禁”的消防治理措施,主要包括开辟火巷,教用陶瓦;监管火烛,从严查处;完善火备,不致疏虞以及严明赏罚等方面。

北宋还在汴梁建立了自古罗马以后人类社会第一支由中央政府组建的城市消防队。到南宋时期,临安称为“潜火军”的专业消防队的人数多达5100人。

宋朝在消防上作出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随着经济迅速发展而迅猛增长的火灾对社会的危害。

由于宋代消防装备技术进步不大,灭火装备以唧筒、水囊、水袋为主,机动性又不强。消防队伍尽管人数多,但灭火装备落后,尚未具备对城市大面积火灾进行有效控制的能力,因此城市火灾还是频繁地发生。

文|范强强

图|来自百度图片

来源: 消防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