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瑞士日内瓦地下100米的深度,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物理设备,它的周长达到了27公里,参与建造此设备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多达7000名,其中也包含了60余名中国科学家,整个建造过程耗时15年,总花费超过了52亿美元,这个设备就是著名的大型强子对撞机,简称LHC,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强子对撞机。

这个巨大的设备横跨法国和瑞士的边境,并且在建成之后被给予了厚望。那么这东西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呢?简单来讲,大型强子对撞机主要是用来发现新的粒子,研究物质的内在属性。目前对撞机已经发现了希格斯粒子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上帝粒子。为什么要去发现新的粒子并研究物质的内在属性呢?当然是为了揭开宇宙的终极奥秘。

宇宙是由什么构成的?在宇宙诞生伊始,物质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反物质在哪里?高维度空间真实存在吗?如果想要解开这些谜题,那么就必须要依靠基础科学的进步,要依靠大型强子对撞机。

如果基础科学无法进步,那么人类就会止步不前,举个例子吧,我们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制造出一矢十发的连弩,甚至于可以通过不断的技术改良制造出一矢一百发的连弩,并不断提高它的射速和射程,让它产生和机关枪一样的效果,但是只要基础科学得不到进步,对物质本质的认知不能够提升,就永远也不可能造出原子弹。所以要发现更多的粒子,就要建造更大的对撞机,当然这并不是说建造了更大的对撞机就一定能够发现新粒子。其实,关于是否建造大型高能粒子对撞机的争论早在2012年就已经开始了,只不过那个时候的争论并不为大众所知。

大众了解“关于是否建造大型高能粒子对撞机的争论”还是从杨振宁公开发文开始的。

在这个问题上,杨振宁是持反对意见的,他认为大型高能粒子对撞机的建造耗资巨大,而且很难研究出成果,即使出了成果,短时间内也未必能够利用,总的来说就是这项工程与中国目前的国家定位并不相符。

另一方面,王贻芳对于建造大型高能粒子对撞机是持大力支持的态度的,大家对于王贻芳可能并没有像杨振宁那样熟悉,其实在科学界,王贻芳的地位也是不容小觑的。王贻芳是中国高能物理研究所的所长,他曾经荣获了2016年的基础物理学突破奖,值得一提的是王贻芳获奖的原因是因为发现了中微子新的震荡模式,而该项研究成果如果说用来冲击诺贝尔奖也是完全具有实力的。

那么王贻芳为什么力主建造大型高能粒子对撞机呢?

首先,他认为建造大型高能粒子对撞机可以以更高的精度来确认希格斯粒子的性质。其次,中国所建造的大型高能粒子对撞机将远超欧洲现有的大型强子对撞机,这将会使中国成为基础科学的中心,全世界的人才都会被吸引而来。这种想法不无道理,当年杨振宁就是因为在国内无法获得所需要的研究环境,而不得已远赴美国,而世界上诸多领域的科学家云集美国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

第三,建造大型高能粒子对撞机的过程将会带动国内多领域的科研仪器制造技术走向高速发展之路,从而培养一大批技术人才。应该说二者的观点都有各自的道理,就看以何种角度来思考了。

曾几何时,一个伟大的国家在条件极为有限的情况下勒紧了裤腰带造出了两弹一星,那么此时与彼时到底有何不同呢?不同就在于彼时的威胁是看得见的,此时的威胁是不可见的。

也许只有当能够跨越数十光年的外星文明站在我们的面前的时候,我们才能意识到发展永远是最重要的事情。人生几十载,无外乎吃喝拉撒,个体的存在本质上是没有意义的,他的意义在于保证整个人类文明的延续和发展,并最终揭示宇宙的奥秘。争论中中国所要建造的大型高能粒子对撞机总长100公里,远超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其所耗自然甚巨,虽然王贻芳给出的预算是300多亿,但实际的预算可能在1000亿人民币之上,而且短期内想要弄出成功是很难的。如果我们只是盯着脚下,盯着手里的饭碗,那么这个东西是不能建,但如果我们抬起头来仰望星空,也许会得出不同的答案。

曾经有一个蚁群,所有的资源都用来抚育幼仔,改善生活,整个蚁群欣欣向荣,每一只蚂蚁都生活富足,没有一只蚂蚁在意探索与研究,所以也没有人明白它们的蚁穴位于一处洼地中心,终于一场暴雨来袭,一切皆无。

来源: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