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未熬到7年之痒,美团就已经迫不及待甩掉点评了。而美团的独断做派,即使是被收购的摩拜身上也不免下狠手——全线关闭,美团须成唯一入口。

在9月初,美团点评突然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公司中文名将从“美团点评”改为“美团”,英文名也由“Meituan Dianping”改为“Meituan”。据美团方面称,公司名称简化并不会对实际业务、组织架构等产生影响。

从摩拜失意再到除名点评,从中并不难窥见到:美团面对这些昔日同盟,正在用强制手段逐渐“美团化”。

熬不到“7年之痒”,点评被除名

五年前的百团大战之后,美团和大众点评合并成“美团点评”,这名字也伴随着它肆意进攻诸多全新领域。而在今年7月份的时候,北京望京的美团总部前台重新装修,墙壁上的“点评”已经被撤下了。

这也为9月正式公布除名点评埋下了伏笔。在这看似简单的更名背后,是美团长达五年对大众点评的不断蚕食,进而慢慢获得大众点评最为核心的基底——用户流量。之前,大众点评更多的是拥有线下流量,而美团拥有更多的线上流量。通过两方的流量和数据的整合,扩充平台的数据服务。从美团来看,不断被消耗的大众点评,也是时候该“美团化“了。

关于这一点,全线作战的美团想得很清楚。

吸星大法:摩拜被吃尽榨干

早在除名点评之前,相似的路数也曾经摩拜身上上演。在19年,美团联合创始人、高级副总裁王慧文发布站内信称,宣布摩拜已经全面接入美团app。收购的那一刻,摩拜注定将沦为美团流量输入口,直至榨干成空壳。果不其然,美团立刻开始大刀阔斧下狠手,去品牌、改颜色,甚至不顾一切提价。

在美团推出美团单车的那天,摩拜的离职员工群“炸锅”了。对他们来说,曾经的一腔热血与情怀经营出的品牌,要在美团手里被终结了。前摩拜员工表示,从“摩拜单车”到“美团单车”,这本身就是一种“欺骗”,因为美团在收购时曾承诺摩拜独立运营。

在两方交接的尴尬期,用户在原来摩拜app扫完码,还是要跳转到美团app重新扫码。逐渐演变成了令人讥笑的局面,摩拜单车却再也不能用摩拜app扫码了。

至此,摩拜落幕。

从摩拜到点评,美团只是粗暴地保留住活跃用户数,来保留财报上的体面。除了内部榨干吃尽之外,美团再入局社区团购,这早已不是其第一次向新领域扩张伸出触手。在近十年来不断挑战外卖、打车、单车、酒店、买菜、共享充电宝等领域,颇像当年1941年底的侵苏德军,全线作战,自身战略目标过于分散。看似与莫斯科已近在咫尺,但却终归寸步难行,恐怕还是要被拖入巨头主导的持久战泥沼中。

而这一战,美团尚能饭否?

来源: 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