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科普】人体皮肤会“吃珠”
我们人体的汗液含有水、氯化钠、尿素、乳酸、脂肪酸等成分。
其中的乳酸和脂肪酸呈酸性,尿素呈碱性。这些酸碱物质具有一定的腐蚀性。
珍珠长期与人体皮肤接触,经过长年累月的物理磨损和汗液的腐蚀,珍珠的结构受到破坏,渐渐的就会变小并失去光泽,变得粗糙暗哑无光。
这就是皮肤的“吃珠”现象。
(图:没戴过的珍珠项链)
(图:戴了3年多的珍珠项链)
也是由于这种现象,珍珠中的微量元素等有益成分得以释放出来,通过皮肤被人体慢慢吸收,从而起到一定的保健作用。
长期戴珍珠项链(接触皮肤的那种),对预防慢性咽喉炎发作,效果不错。
对于一些由于职业特点需要经常说话的人,比如教师、播音主持人等,戴珍珠项链既能修饰形象又能保护咽喉,是个不错的服饰搭配选择。
一般来说,流汗越多的人,其佩戴的珍珠就会消蚀得越快。
也有珍珠用户反映说“身体越差,珍珠消蚀得越快”,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这句话要推广及人还有待商榷。
毕竟不同的人其体质不同,所谓的“身体差”也可能涉及到不同疾病,疾病不同情况也不同。
虽然这些都还没有经过系统严格的医学观察研究和临床验证,但是在有佩戴珍珠的人群中,确实存在“有些人身体较差,其戴的珍珠消蚀得较快”的现象。
另外,由于这种人体皮肤的“吃珠”现象,如果是想延长珍珠的使用寿命,佩戴时不要让珍珠贴着皮肤,这样就能尽量减少珍珠的磨蚀程度。
如果您的珍珠已经戴了N年,被“吃”得差不多,想换新的,那么可以把旧珠链的线拆掉后将珠子埋在土里,当花肥用为植物提供营养。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把珠子磨成粉参在泥土里,效果更佳。
欢迎有戴过珍珠的朋友留言分享一下体验感受。
也欢迎研究过珍珠的医生朋友能留言赐教赐教。
来源: 文字原创,图片部分为原创,部分选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