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重量级展品

“红夷”是明清时期对葡萄牙人和荷兰人的称呼,因此这种来自葡萄牙、荷兰等国的火炮,也就被称为“红夷炮”。

展厅展出的前装滑膛舰炮

展厅中的“红夷炮”是一种前装滑膛舰炮,被用于海战中。该舰炮有多道箍,以加固炮身;炮身细长,保存完整,顶端有球珠,炮管中间两侧各横出一只炮耳。它同中国传统铳炮相比,具有坚固耐用,发射威力大等优点。

观·“红夷炮”演变

明代 传入中国

学术界一般认为“红夷炮”大约在明朝万历后期传入中国的。明朝万历年间,后金军队在萨尔浒战役中大胜明军,致使明朝政府失去了许多辽东战略要地。面对后金的强大攻势,以徐光启、李之藻为首的官员主张购买西洋火炮,以扭转战争中不利的局面。

《兵录》中记载的“红夷炮”

天启元年(1621),明朝政府从澳门购买的4门火炮运抵到北京,经过试射,发现西洋火炮威力远胜过明军原有的佛郎机及其它旧式火炮,因而广泛购买与仿制西洋火炮。

清代 大力更新升级

但西洋火炮的引进,并没有挽救大明王朝覆灭的命运。到了清代,为了应对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威胁,大力更新“红夷炮”,制作出了“神威无敌大将军炮”“威远将军炮”等。“神威无敌大将军炮”重1137千克,炮身长2.48米,口径110毫米。筒形炮身,前细后粗,上面有五道箍,两侧有耳,尾部有球冠。这是一种重型火器,在两次雅克萨攻城战中发挥了巨大的威力。“威远将军炮”是一种大口径短身管的前装臼炮,射程较远,可以射中2—3里外的目标。

《大清会典》中记载的清朝“神威无敌大将军炮”

《皇朝礼器图式》中记载的康熙年间的“威远将军炮”

探·水战运用

明代 抵御荷兰殖民者

“红夷炮”最早是经海路传入中国的。明朝天启年间,荷兰殖民者开始侵扰我国沿海地区,他们不仅占领台湾,而且还侵扰澎湖、厦门等地。面对荷兰殖民者的侵略,明朝政府先后派遣徐一鸣、邓芝龙等将领率领军队来抵抗。明朝军队当时已经配备“红夷炮”,这些火炮在明荷海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明代 收复台湾

虽然荷兰殖民者在明荷海战中失败,但他们仍然侵占着台湾。面对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的现状,南明将领郑成功决定收复台湾。1661—1662年,郑成功与荷兰殖民者在澎湖附近海域进行海战,郑成功凭借仿制荷兰舰炮等火器,取得海战胜利,成功收复台湾。

展厅展示的郑成功仿制荷兰舰炮

清代 澎湖海战 结束台湾割据局面

到康熙年间,清政府大力更新战舰及“红夷炮”,派遣施琅将军进攻郑氏割据势力,经过澎湖海战,郑氏集团土崩瓦解,向清政府投降,这就结束了台湾割据的局面,使国家走向统一。

施琅将军像

参考文献丨

1、(明)何汝宾:《兵录》清刻本。

2、杨德昌、薛龙奎:《图说中国古代海军》,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年版。

3、伊晓冬:《16-17世纪西方火器技术向中国的转移》,2014年版。

4、王兆春:《中国火器通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5、潘吉星:《中国火药史》,上海远东出版社,2016年版。

6、(清)伊桑阿:《大清会典.康熙朝》,凤凰出版社,2017年版。

7、(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 化学及相关技术 第七分册 军事技术:火药的史诗》,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

来源: 中国航海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