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掌上长沙8月24日讯(全媒体记者 徐媛 通讯员 朱沁泉)

尽管已经立秋,但高温持续不退,许多学校已经开始或者即将开展学生军训,在这种温度较高、湿度较大的情况下,如果未采取充分防暑降温措施时,极易发生中暑。

军训中暑了之怎么办?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知名专家张涤教授进行了详细介绍。

中暑从轻到重,分为六种症状。张涤介绍,其中最严重的热射病早期仅表现为体温偏高,虽然出现意识障碍,但短时间内能保持清醒,严重的致死性损害在后续的几个小时才表现出来。因此,中暑后如果出现严重症状,体温飙升或意识模糊时,应当立即就医。

先兆中暑:在高温环境下,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如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降温、补充水和盐分,短时间内即可恢复。

轻度中暑:除上述症状外,体温往往在38℃以上,伴有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或出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表现。如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平躺解衣、降温、补充水和盐分,可于数小时内恢复。

重度中暑:重度中暑按严重程度依次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其中,热射病的死亡率高达60%,是临床表现最严重的中暑。

热痉挛:是一种短暂、间歇发作的肌肉痉挛,可能与钠盐丢失相关。热痉挛常发生于初次进入高温环境工作,或运动量过大时,大量出汗且仅补水者。

临床表现为于训练中或训练后出现短暂性、间歇发作的肌肉抽动。热痉挛有时易与热衰竭时过度通气致手足抽搐相混淆,后者常出现手足痉挛和四肢末端及口周麻木。

热衰竭:指热应激后,以血容量不足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严重热应激情况下,体液、体钠丢失过多,水、电解质紊乱,但无明显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表现。

临床表现为多汗、疲劳、乏力、眩晕、头痛、判断力下降、恶心和呕吐,有时可表现出肌肉痉挛、体位性眩晕和晕厥。体温升高,无明显神经系统损伤表现。热衰竭如得不到及时诊治,可发展为热射病。

热射病:典型的临床表现为高热、无汗、昏迷,发病原因不同,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

中医认为,暑和湿同属外邪,暑热让地气蒸发,多雨潮湿,因此暑邪常与湿邪一起侵袭人体。此时,邪气可从人的口鼻、肌肤而入,暑湿困脾,气血津液输布障碍,出现身热、困倦、四肢酸痛、口干、口苦、小便黄、胸闷、恶心,痱子、疖肿等皮肤病,如不加以预防,容易伤及脾胃,甚至引起危症。

张涤提醒,病人中暑后,要立即将病人移至阴凉通风处,解开衣服,平卧休息。病室温度应保持在20℃至25℃。仅有先兆症状或轻症中暑者,应给予口服0.1%凉盐水或清凉含盐饮料。

对重症中暑者,应采用放置冰袋或冷水、冰水擦身等物理降温法,以及按医嘱给予药物降温。并且每5至10分钟一次测量体温。

来源: 掌上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