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沿海大部分地区夏季多东南风,冬季多西北风,这种因季节而改变的盛行风向,叫做季风。随着这种盛行风向的转变,带来了明显不同的天气和气候,当冬季风盛行时,气流从西北方大陆上流过来,这时的空气是寒冷干燥,降水很少;当夏季风盛行时,气流从东南方海洋上流过来,这时的空气是温暖潮湿,降水增多。

季风现象在世界上最为明显的要算亚洲东部和南部,所以我国东南地区就成了强大的季风区。这里冬季和夏季的风向几乎是相反的,例如上海1月偏北风(包括西北风,北风和东北风)为62%,也就是观测100次风向,有62次是偏北风,7月偏南风为57%;广州1月偏北风为55%,7月偏南风为52%。由冬夏季风引起不同的天气和气候特点,最主要而明显的就是冬季干燥,夏季多雨。

为什么我国东南地区季风特别明显呢?这要从季风形成的原因谈起。我们知道,冬季和夏季海陆气温是不同的,冬季海洋比陆地暖,夏季海洋比陆地冷。温度不同了,气压也是不同的。冬季大陆上气温低些气压高些,海洋上气温高些气压低些;夏季相反,海洋上气温低些气压高些,大陆上气温高些气压低些。既然海陆之间发生气压差异,空气就要从气压高的地方向气压低的地方流动,于是形成了冬夏季海陆之间不同的风向,冬季由陆向海,夏季由海向陆。

海陆间温度相差越大,气压也会相差越大,季风就会越强大。世界各地有些地方季风现象并不显著,这是因为这些地方海陆间的温度差异和气压差异都不大,被原有的风掩盖了。亚洲东南部的季风之所以强大是与地理位置和海陆形势有关的。亚洲是和欧洲连起来的一块陆地,它与非洲也差不多是连接的。只隔了一个红海。这一块巨大陆地的东面和南面又是广大的海洋,海陆间所产生的温度和气压差异是很大的。冬季大陆上存在着强大的高气压,夏季又被强大的低气压控制着。这些高气压中心和低气压中心,都产生在海陆间温度差异最大的地方。亚洲东南部正是位于这些高低气压之间的地带,冬夏季风也就特别盛行了。

为什么印度半岛沿海夏季经常吹特别强大的西南风?

从我国到亚洲南部地区或北非东岸,轮船要经过北印度洋。照理,海员们设计航线,应采用航程最短的航线。但是,实际上北印度洋的最短航线,海员们只在冬季采用。在夏季,特别是七月初到八月末,海员们设计的航线往往偏离最短航线的南面很多,就是说,轮船要多走许多航程。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最短航靠近印度半岛大陆的边缘,这里夏季西南风特别强大。大风,是海上航行的敌人。在夏季,特别是七月初到八月末,海员们航行到北印度洋时,宁肯放弃靠近大陆的最短航线─北航线,而选取航程较长的航线─南航线。为什么在印度半岛沿海,夏季经常吹特别强大的西南风呢?

这里有两个主要的因素:一是因为印度半岛位于欧亚两大陆地的南端,面临广大的北印度洋。因此,在印度半岛沿海所形成的随季节而改变方向的季风,也就特别强大。冬季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夏季风由海洋吹向陆地;由于地球偏向力的作用,冬季吹强大的东北风,夏季吹强大的西南风;二是因为夏季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随着太阳的北移越过了赤道,进入了北半球,在地球偏向力的作用下,越过赤道的信风就改变为西南风。这样,西南季风和南半球信风带随着太阳的北移越过了赤道而改变成的西南风,合并起来,就造成了印度半岛近海,特别是阿拉伯的东北缘,夏季的西南风特别强大,以致经常达到大风和烈风的程度。从七月初到八月末,西南风风力最大常常发生烈风和暴风雨。一般从五月份起,小机帆船就停止在该海区航行了。至于大型船舶,从七月初到八月末,通过北印度洋时,海员们也都选取航程较长的航线。

为什么好望角盛行强劲西风?

有丰富航海经验的海员,都知道好望角的暴风特别多;不论在哪一个季节、哪一个月份,船舶绕好望角航行时,总会遇到强劲的西风和狂浪。这是什么缘故呢?

原来绕好望角的航道,接近南纬40度,正好处在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之间。空气是从高压区域流向低压区域的。从副热带高压带流向副极地低压带的空气,在地球偏向力作用下,南半球吹西北风。由于这一带的气流偏转较大,所产生的风多接近西风,因此人们称为“盛行西风带”。

盛行西风带的风,它的特点是风力大。由于南半球的陆地面积,只占南半球总面积的19%,因此这个地带的盛行西风常常可达到暴风级的风力。这里的风向比较稳定,使海面上经常会产生强有力的狂浪。据统计,这个地带一年中,大约110天有狂浪,浪高达6米以上,其余的日子里,一般浪高也在2米以上。在南纬40~50度的地带,海洋几乎覆盖着整个地表面,这里所出现的强劲西风及伴生的狂浪就更加凶猛了。

为什么中高纬度的北大西洋和北太

平洋,冬季的狂风恶浪特别多?

远洋航行的海员,都有这种体会:船舶经过中、高纬度(30~60度)的北大西洋或北太平洋时,常常会遇到怒吼的狂风和汹涌的波涛;而且冬半年(10月~次年3月)比夏半年(4月~9月)的风浪要大得多。另外,北大西洋的风浪比北太平洋的还要大。这是什么道理呢?

原来,中、高纬度的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的地理条件和其它自然因素都比较复杂,这里存在着比低纬度要强大得多的冷流和暖流交接的过渡地带。在这个过渡地带内的水温变化最剧烈,其相邻两边水温的差别也最显著。在冷流和暖流上面流过的空气,必然会受到水温对它的影响,例如:在冷流上面流过的空气会变冷;在暖流上面流过的空气会变暖。这样,在冷暖流交接的过渡地带,往往成为冷暖空气的分界面,称为“锋面”。“锋面”附近往往容易形成风暴。因为中、高纬度的冷暖流过渡地带,比低纬度的过渡地带要强大,所以、中高纬度的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比低纬度海洋狂风恶浪频繁而厉害得多了。

在中、高纬度,这个过渡地带的形成,从大气环流来看,是由于从高纬度来的东北风和偏东风,以及从副热带北缘来的西南风和强西风,在这一地区汇合的结果。但这个“带”是随着季节的变化而逐渐移动的;夏季往北移,冬季向南移。冬半年,这个“带”多半处在中、高纬度的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的冷暖流交接的过渡地带上。这时冷暖流的水温差,加剧了冷暖空气之间的温度差异,这就助长或加强了风暴的产生与发展。夏半年,这个“带”向北移到更高的纬度去了。因此,中、高纬度的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的狂风恶浪,在冬半年比夏半年强烈而频繁。由于地理上的原因,北大西洋的风流要比北太平洋大。

来源: 中国科普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