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专业机构发布了《中国益生菌消费认知状况调查报告》,其中提到,益生菌认知误区多,超6成消费者不知道乳酸菌、益生元和益生菌的区别。

看到这个数据,你是不是也心里打鼓?你知道啥是益生菌吗?乳酸菌和益生菌啥关系?益生元是什么东西?你买的益生菌到底是不是益生菌?

调查显示,仅有16%的人能识别几种常见益生菌,超过60%的消费者不知道乳酸菌和益生菌的区别,甚至34%的消费者认为乳酸菌就是益生菌。此外,仅有4%的消费者能准确区分益生菌和益生元。

实际上,益生菌多数是乳酸菌和双歧杆菌,但也有个别酵母和芽孢杆菌。而很多乳酸菌并非益生菌,比如最常见的酸奶里的嗜热链球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是否是益生菌,一是要活菌,二是要达到一定数量,三是要有科学证据证明其健康功效。

益生元不是益生菌,但它可以被益生菌利用,促进益生菌生长。比较常见的是一些多糖类物质,比如菊粉、低聚木糖等。

相当一部分消费者有购买益生菌产品的经验,数据显示,发酵乳制品(60%)、益生菌饮料(50%)和益生菌保健食品(44%)是目前最受欢迎的益生菌产品类别。但实际上,前两类有大量产品并非益生菌,甚至连活菌都没有,很多消费者是买错了。

最典型的是常温储存的乳酸菌饮料,它们的包装背面会标注“发酵乳饮料(灭菌型)”。虽然包装上有时也写了添加XXX亿乳酸菌,但这只添加了多少,实际产品里一个活的都没有,何谈益生菌呢?更坑的是,这些乳酸菌饮料的含糖量通常都不低,和喝甜饮料没有太大差别。给孩子买这种产品的,赶紧收手吧。

买益生菌产品到底应该看什么?调查显示,31%的消费者认为菌量越多越好,20%的消费者认为菌种种类越多越好,仅有21%的消费者关注菌株描述,说明益生菌的“菌株特异性”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菌株特异性是益生菌最典型的特征之一。不同菌株的功效不同,同样是乳双歧杆菌,有可能功效完全不同。不同菌株发挥功效所需要的菌量也不同,因此单纯比较菌量意义不大。

同时,多种益生菌混用的时候,很难准确计算各自的菌量,因此多菌株一起用常常是糊涂账。比如有很多酸奶发酵剂号称有十几种菌株,但实际上发酵之后剩下谁、剩多少根本说不清,所以也不是菌株种类多就好。

以上只是我从报告中摘取的一部分内容,但你应该能体会到,要对益生菌有一个清晰准确的认识并不容易。菌株特异性决定了益生菌是高度“个性化”的,还有个体差异的影响,未来益生菌的产品也将多元化发展,这将给消费者的选择带来很大的挑战。

目前消费者最期待的是科学指导,最担心的是夸大宣传,76%的消费者期望益生菌的宣传可以基于科学证据。但由于食品不能宣称健康功效,因此用在食品中的益生菌处境有点尴尬。一方面其功效有科学证据支持,另一方面又不能在产品上宣传,结果夸大宣传常常发生在更不可控的促销过程中。未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可能需要行业和专业界共同努力。

来源: 饮食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