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这个药,自问世以来,就被广大民众充分喜爱。头疼了,吃点;脑血管不好了,吃点;心脏不舒服,吃点;甚至在心梗发作时,也来一片。可以说,这个药就像上世纪的安乃近一样,完全融入老百姓的世界。它就像神药一样,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

我是麻醉科医生,至于它是不是神药,我倒不是很关心。我关心的是,吃这个药与手术麻醉是否有关?围术期该不该停掉?

我们先来扒一扒它的历史:

1853年,一个叫弗雷德里克·热拉尔的人,就用水杨酸与醋酐合成了乙酰水杨酸。然而,他的发现却没能引起世人的注意。直到1897年,德国化学家菲利克斯·霍夫曼成功进行了合成。并且,将这种药物用于治疗他父亲的风湿关节炎,疗效极好;1898年,知名的化学家阿图尔·艾兴格林发现它还具有抗血小板凝聚的作用。1899年由德莱塞介绍到临床,并取名为阿司匹林。

最终,国际上,认可阿司匹林的发明人是德国的费利克斯·霍夫曼。但同时也肯定了化学家阿图尔·艾兴格林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截止到今天,阿司匹林已应用百年,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在体内具有抗血栓的作用,它能抑制血小板的释放反应,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因此深受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青睐。

正因为这样的原因,在临床上经常能遇到吃阿司匹林的手术病人。那么,问题就来了:要做手术了,阿司匹林该不该停?

从外科手术角度来讲,除了断肢再植等手术,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对手术“百害无一利”。因此,外科医生几乎遇到阿司匹林就是一个办法——停!

然而,从麻醉医生角度,这件事就显得比较复杂:对于有血管斑块或者既往有脑梗的病人,阿司匹林无疑是有很明显的临床意义。从患者获益角度来讲,似乎继续服药的获益更大。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最新的麻醉专家共识对这件事怎么看?

了解这件事之前,我们还要插播一下麻醉医生的常用麻醉种类、以及可能与阿司匹林的关系。

麻醉科常用的麻醉技术为气管内插管、椎管内穿刺、神经阻滞以及各种血管的穿刺。

多年以前,由于麻醉医师普遍缺乏全麻插管经验,因此常常会捅破口腔及气道粘膜。如果患者恰好口服的阿司匹林,可能会有粘膜出血的风险。严重情况,甚至有因出血导致病人窒息的情况。然而,随着麻醉医师插管技术的精进以及可视化插管技术发展,插管已不再是问题,碰破粘膜的情况已经很少。因此,需要气管插管的全麻手术,从麻醉角度已不再纠结患者是否正在口服阿司匹林。

由于椎管内血肿是一种罕见但后果严重的并发症。临床表现为在12小时内出现严重背痛,短时间后出现肌无力及括约肌功能障碍,最后发展到完全性截瘫。因此,椎管内穿刺是最让多数麻醉医生放心不下的。

然而,在新一版的《椎管内阻滞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中,对抗血小板药物有了如下明确说明:单独使用阿斯匹林、非甾体抗炎药不增加风险,如与其他抗凝药联合则增加风险。

因此,在权衡患者吃阿司匹林是否获益时,切不可一刀切。当停药时间超过血小板本身的生命周期(7~14天),很有可能因为血栓事件导致手术失败。如果患者所患疾病并不明显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或者威胁生命,很有可能就此引起矛盾。

参考文献:

1.《椎管内阻滞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2017版)》

2.卢东亮.瑞舒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效果[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30(04):155-156.

3.吴锦胜.浅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的药学服务[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03):153.

麻醉MedicalGroup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侵权必究!

来源: 麻醉Medical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