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冠疫情在中国逐步得到控制,人们的生产生活秩序也开始恢复。在家憋了几个月的你,是否已经开始准备出游计划?

通过这次疫情的爆发,让人们开始认真反思与野生动物之间的关系。选择与野生动物正确的相处方式,保护野生动物,同时保障公共健康安全成为人们的共识。

研究显示,60%的新型传染病是人畜共患病,源于动物,而这其中的70%又源于野生动物。

在人畜共患病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结核病,因为其具有人传动物和动物传人的双向传播性。

双向传播的结核病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2018年,结核病是全球前十的致死因素,估算约150万人死于结核病。结核病具有传染性,同时可以通过空气传播【1】。

世界动物保护协会2017年发布的《真“象”背后:东南亚旅游从业大象福利现状调查》显示,人与大象亲密接触会引起公共卫生方面的问题。

结核病长久以来就被认定为是新发的动物传染性疾病,是一种人与动物之间双向传播的疾病,这已经在1998年得到证实【2】。

在封闭的空间里携带结核病菌的大象与人的亲密接触会引起严重的感染风险。对泰国的四只感染结核病的大象所做的分子研究显示,这种疾病极大可能是从人类那里传播感染的【3】。

大象身上发现结核病对于大象和象夫来说,是严重的健康威胁。这种慢性病已经在世界范围内的圈养亚洲象身上得到证实,包括泰国【3】、尼泊尔【4】和美国动物园里的大象【5】。

在尼泊尔,2002年首次在圈养大象身上发现结核病。2002年至2009年之间,有7只大象死于结核病,2011年,25%(44只里有11只) 的大象结核病检测结果为阳性【4】。

在马来西亚,圈养大象中有20%发现感染处于活动潜伏期的结核病菌,24%的象夫身上显示出这种疾病是双向传播的【6】。

这表明,旅游行业中圈养大象恶劣的福利条件是结核病感染上升的一个推动因素【7】。

此外,大象旅游场所允许游客与大象亲密接触的活动,诸如骑大象、象鼻卷游客、亲吻象鼻、或让大象用象鼻给游客喷水沐浴等,也可能会引起疾病的双向传播。

2019年7月9日发表在《自然》上的一篇文章也显示,野生非洲象和亚洲象有感染人类结核病的危险。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被认为对圈养大象是致命的——在斯里兰卡、印度以及最近在南非克鲁格国家公园的野生大象体内都发现了结核分枝杆菌,但其感染源仍不清楚。如果人结核病在野外形成,对野外生存的非洲象和亚洲象的打击可能是毁灭性的【8】。

选择安全友好的旅行方式

野生动物娱乐项目会给动物带来负面的影响,让动物承受心理和生理的痛苦和伤害,同时人畜共患病的存在也为游客和动物的健康带来一定威胁。那么,如何选择一个既安全又友好的旅行方式呢?

世界动物保护协会倡导游客践行“动物友好型旅游 ”,并为你准备了几个尽享动物自然之美的小贴士:

观赏野生动物,选择自然环境

选择在自然栖息地中观赏野生动物的自然行为。注意和野生动物保持适当的距离,避免直接接触。既保护自己,也保护动物。

拒绝骑乘大象

为了让游客可以直接接触、骑乘大象,这些大象必须被人为的训练甚至被虐待,才能变得如此温顺。

参观救助中心,选择真正帮助动物的那些

学会辨别那些并不符合动物福利标准的“大象孤儿院”、“大象救助中心/避难所”。真正的救助中心不会提供大象骑乘、表演、洗澡等直接接触动物的活动。他们会把大象的需求放在首位,保证大象充分表达自然行为。

拒绝野生动物娱乐表演

拒绝诸如老虎表演、海豚表演、耍猴等活动项目。这些用于娱乐表演的动物会经历残忍的训练,终身圈养在恶劣的环境中,无法像在野外一样生活,不能表达其自然天性。

与野生动物合影,选择正确的方式技巧

野生动物应在照片的背景里,离游客有一定距离,且生活在自然栖息地里。合影时不要拥抱野生动物,这些动物通常在幼年时期就被迫与母亲分离且可能长期以来一直遭受虐待。也不要追赶、捕捉、故意引诱它们,会对它们的生物习性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

远离鲸豚等圈养海洋哺乳动物的景点

拒绝亲密接触的互动项目。生活在这些景点里的鲸豚等并不自然,而且公众和鲸豚类动物的亲密接触有公共安全隐患,并会给人和动物的健康和福利带来风险。

拒绝动物搏斗表演

拒绝诸如斗牛、斗鸡、斗狗、斗鳄鱼等动物搏斗表演项目。受过类似训练的动物,一生中都忍受着难以想象的痛苦。

拒绝狩猎游活动

狩猎行为的本质是残忍的,会对野生动物造成巨大而不必要的折磨。而且会增加大众对野生动物制品的需求,进而刺激对濒危动物的非法盗猎行为。

拒绝野生动物制品

获得动物制品的过程可能会导致动物遭受极端虐待,而且很多动物制品涉及濒危物种。例如毛皮、骨骼、象牙制成的旅游纪念品,丛林肉、龟肉、鲸肉、麝香猫咖啡等。

如果这些你都能做到

你已经为保护野生动物做出了努力

保持距离,不亲密接触野生动物

是为了我们与野生动物共同的安全和健康

不娱乐、不饲养、不食用野生动物

与野生动物保护距离,保护其自然栖息地

共创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好景象

野生动物属于大自然

野生动物,并非玩物

(文中图片源于世界动物保护协会)

【1】http://chinaiatb.cn/uploads/1/file/public/202003/202003240045

50_r0iwn3rit3.pdf

【2】Michalak, K.; Austin, C.; Diesel, S.; Bacon, M.J.;Zimmerman, P.; Maslow, J.N. (1998) 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 infection as a zoonotic disease: transmissionbetween humans and elephants. Emerg Infect Dis. 4:283.

【3】Angkawanish, T.; Boonprasert, K.; Homkong, P.;Sombutputorn, P.; Mahasawangkul, S.; Jansittiwate, S.;et al. (2009) Elephant health status in Thailand: the roleof mobile elephant clinic and elephant hospital, RecentPubl Asian Elephants 50 News Briefs 61: 15.

【4】DNPWC (2011) Nepal Elephant Tuberculosis Controland Management Action Plan (2011-2015).Government of Nepal, Ministry of Forests and SoilConservation, Department of National Parks andWildlife Conservation. Available: http://www.ntnc.org.np/sites/default/fles/publications/Nepal%20Elephant%20TB%20Control%20and%20Mgt%20Action%20Plan.pdf

【5】Mikota, S.K.; Peddie, L.; Peddie, J.; Isaza, R.; Dunker, F.;West, G. et al. (2001) Epidemiology and diagnosis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in captive Asianelephants (Elephas maximus). J Zoo Wildl Med. 32:1–16.

【6】Ong, B.L.; Ngeow, Y.F.; Razak, M.F.A.A.; Yakubu, Y.,Zakaria, Z.; Mutalib, A.R. et al. (2016) Tuberculosis incaptive Asian elephants (Elephas maximus) inPeninsular Malaysia. Epidemiol Infect. 141: 1481–1487. doi:10.1017/S0950268813000265

【7】Veasey, J. (2006) Concepts in the care and welfare of captive elephants. Int Zoo Yearb. 40: 63–79. doi:10.1111/j.1748-1090.2006.00063.x

【8】Sarad Paudel, Toshio Tsubota & Susan K. Mikota (2019) Human TB threat to wild elephants. Nature. https://doi.org/10.1038/d41586-019-02114-5

来源: 世界动物保护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