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疫"必上,援鄂70余天,听国家卫健委新冠疫情专家组成员、北京地坛医院主任医师蒋荣猛带来"疫线"的最新战报。

撰文/记者 李荔 新媒体编辑/陈炫之

2003年"非典"疫情暴发,他是第一批进入非典病房的医生。2014年11月,他作为第一批中国公共卫生应急队队员在埃博拉肆虐的塞纳利昂工作2个月;2017年4月,他奔赴西藏指导西藏第一例禽流感救治;2017年11月受国家卫健委选派,他赴马达加斯加参与鼠疫的防控救治工作;2019年受国家卫生健康委委派,他又驰援南苏丹应对埃博拉等疫情。据统计,在抗疫的17年里,他接受上级单位委派,奔赴世界各地约230余处参与疫情处置。

这个逢"疫"必上的人,叫蒋荣猛,他是国家卫健委新冠肺炎疫情应对处置工作专家组成员、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中心主任医师。他从事感染性疾病的诊治工作25年,作为传染病专家多次赴全国各地参加重大和突发传染病疫情的现场处理、传染病会诊、督导和重症患者救治工作。

2020年1月9日,蒋荣猛受国家卫生健康委委派,前往湖北武汉指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至今已坚守70余天,成为在武汉指导工作时间最长的专家之一。近日,记者通过中国科协组织的网络连线集体采访了这位"追疫"人,细听他带来"疫线"最新战报和抗疫的反思。

他说,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清零"绝不等于防疫工作画上了句号,"清零"绝不等于我们可以鸣金收兵,我们仍要继续巩固"清零"成果,筑牢疫情防控意识。

对话|“追疫人”蒋荣猛:武汉战“疫”分四个阶段,“清零”不等于鸣金收兵

▲国家卫健委新冠肺炎疫情应对处置工作专家组成员、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中心主任蒋荣猛援鄂70余天,成为在武汉指导工作时间最长的专家之一。

(中国科协调宣部、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推荐专家)

谈武汉战疫:没有新发病例也不能撤,后续救治任务依然繁重记者:您被誉为追疫人,您如何看待传染病防治工作?

蒋荣猛:所谓追疫都是被动的,也就是被动应对传染病疫情,治也是疫情没有防住的后续被动过程。

其实,"传染病疫情防治关键就两个字,一个是防,一个是治,重在预防。" 根据传染性特点,传染病疫情最重要的是从源头降低发病率,减少发病的人数。"如果疫情源头没堵住的话,光靠医院、医生、护士去治这些病人,是治不过来的"。

记者:您在武汉战疫中,主要从事了哪些工作?

蒋荣猛:1月9日接到电话后,我们当天就奔赴武汉,至今一直驻扎在此。在两个多月时间里,战"疫"可以概括为遭遇战、阵地战、阻击战和攻坚战等几个阶段。

遭遇战是从1月9日到武汉"封城",作为医疗组临床医生,在这个阶段,我们主要针对已发现的病例开展医疗救治,和当地医生一起商量、讨论治疗方案,去提高救治成功率,推动病例筛查流程更加合理、治疗更加规范,同时通过加强医护人员个人防护避免医院感染发生。

对话|“追疫人”蒋荣猛:武汉战“疫”分四个阶段,“清零”不等于鸣金收兵

▲蒋荣猛参与一线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工作

对话|“追疫人”蒋荣猛:武汉战“疫”分四个阶段,“清零”不等于鸣金收兵

▲多位医生联合现场会诊,右一为蒋荣猛

"1月底之前,我们的工作确实非常忙。"有时候一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有时候只能在路上或车上眯一会。在那段时间里,白天和黑夜对我们没有意义,星期几也没有意义, 几乎所有的一线医务人员都是这种忙碌地状态。

阵地战是从1月24日,武汉"封城"次日的大年三十,首支援鄂医疗队抵达武汉开始,我们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训医疗队和巡查重症患者。当时一天最多开展6场现场培训,而巡查重症组最多时有12组,每组3-4个专家到湖北所有有新冠肺炎病人的医院进行现场会诊,巡查,帮助他们更好的管理病人。

"很多人说,对于培训可以提前录好课件播放。"但蒋荣猛他们觉得,观看录像效果不如现场培训,因为大家有很多问题需要现场答疑。他们通过现场培训让大家认识新冠肺炎,做好诊断治疗和个人防护工作,并从心理上疏导医务人员避免他们过度恐慌和焦虑。

阻击战从2月中下旬疫情新增确诊病例基本下行开始至援鄂医疗队陆续撤出,经过这个阶段努力,中国国内疫情形势明显好转。同时,武汉和湖北疫情定点医院已根据需要进行集中转诊、腾空消毒,将逐步恢复疫前正常医疗秩序。

其实,并不是说没有新发病例就可以撤离了,后续救治任务依然繁重,还有不少救治难度大的危重症病人还需要救治,要坚持到底。

记者:目前,全国疫情防控好消息不断传出,很多城市病例早已清零,是否能放松戒备了?

蒋荣猛: 目前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明显好转,单从新发病例来说,很多城市病例清零。湖北省除了武汉,一些市区甚至新发病例降到了个位数。并且武汉这边国外输入疫情也不多,但即便如此,现在还不能放松。因为武汉疫情的早期,也是从几个病人发展起来的,因此放松戒备还为时过早。

目前,如何在疫情防控和恢复正常生活、工作或医疗秩序上寻找到一个平衡点,这可能是所有人尤其是政府部门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记者:全力打好新冠肺炎阻击战要慎始善终。那么当下,您们最关注的是什么?

蒋荣猛:目前,我们最关注的是武汉新增的病例从哪里来。目前还存在一些发生在社区的散发病例,这些人是如何被传染的?这些散发病例并不像此前的一些密切接触者在我们的监控范围内,对于他们该如何防控布局?这些都需要我们做大量的工作。因此即便当前新增病例已接近零,但防控措施仍不能放松。

谈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传染性低,仅限密切接触者记者:目前我国的境外输入病例明显增多,如何外防疫情输入?

蒋荣猛:最近,一些外来的,特别是高发地区来的病例没有症状,但是做了核酸检测发现呈阳性,因此对输入的病例要进行核酸检测。

核酸检测是对新冠肺炎病人筛查的重要工作流程,它为临床提供实验室指标和准确诊断信息依据。目前核酸检测多为密切接触者筛查和住院患者复查。目前核酸检测本身的稳定性是很好的,之所有出现一些所谓检不出的情况或者假阴性的情况,主要原因是任何检测方法都有一个敏感性的问题。尤其在发病早期,症状不明显时,病毒含量低,可能会存在漏掉的情况,因此需要精准分类实施入境人员管理。

比如在海关检疫过程中发现没有症状但核酸检测阳性的人员,要及时送到医疗机构进一步确认,如果确定为无症状感染者,要集中隔离,并开展密切接触者追踪;对于其他的入境人员,要按照各地属地疫情防控规定,做好入境后的健康监测。

记者:3月12日,钟南山院士说,境外输入病例很多为无症状患者。如何看待无症状感染者?

蒋荣猛:根据传染病的普通规律,无症状感染者的传染性比较弱、比较低,其传染性仅限于跟其家庭成员等密切接触者。

密切接触肯定是近距离,一米之内或者更近,这样才有可能会造成传染,对普通市民来讲,不要过度去关注无症状感染者,而且无症状感染者比例非常低。 "现在检测手段加强了,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无症状感染者,但我觉得不用过度关注它"。

谈新冠肺炎:民众应掌握并运用最标准的预防措施来抗击疫情记者:国内新冠肺炎轻症患者的康复,是否与自身免疫有关?

蒋荣猛:任何病毒感染的结局,无论是致病还是致死都跟人体的免疫力直接相关。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免疫。特异性免疫是出生后,机体与外来微生物的接触后获得的,获得通过疫苗接种获得的,所以也叫后天免疫或获得性免疫。一般来讲,当病毒感染人后,人体2周左右可产生抗体,抗体能帮助人清除或灭杀进入人体的病原体。人体早期与病毒做斗争,依靠的是非特异性免疫,这与人体的自身健康素质有关。因此这次新冠肺炎的重症多见一些有基础疾病,或者老年人、肥胖等免疫力低下的人群。

记者:血浆疗法在这次疫情中起到哪些作用?

蒋荣猛:康复者恢复期血浆治疗,是因为康复者血浆中有一定滴度的特异性抗体,给患者输入康复者血浆,通过中和患者体内的病毒,从而达到清除的目的,达到治疗预期。最早的恢复期血浆治疗的尝试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近年来,在SARS,H5N1禽流感,埃博拉,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等治疗过程中,都有恢复期血浆疗法的临床研究。

在国家卫健委印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中明确提出,"针对重症、危重型病例可采用恢复期血浆疗法。"

对话|“追疫人”蒋荣猛:武汉战“疫”分四个阶段,“清零”不等于鸣金收兵

▲1月28日,蒋荣猛在武汉为各地医疗队培训,讲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

现阶段,恢复期血浆疗法已经在推广过程中,部分患者临床指标和症状都有一些改善。有的病人用了康复期血浆后,病毒很快转阴,病情得到好转。"病毒转阴后,意味着它不会继续对人造成损害。"因此,有这样一个疗法,还是很积极的。

但是从客观角度来说,危重病人的救治需要综合的治疗方法,而康复期血浆只是针对病毒的治疗方法,因此它并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不可能"一锤定音"。

记者:新冠病毒能存活多久?传染性如何?

蒋荣猛:现在研究发现,病毒在光滑的物体表面可以存活数小时,如果温度、湿度合适,它可以存活数天。比如说20度的环境,湿度40%,有研究表明新型冠状病毒可以存活达到3-5天。

但是在空气当中,新冠病毒的存活时间非常短,只有几个小时,它很快就死亡、没有传染性了。

其实,我们并不关注病毒在外环境中的传染性。因为新冠病毒是通过飞沫或者接触传播的,而不是通过空气传播的。"如果一个病毒能通过空气传染的话,那么现在的病人数量就远不止这些,几乎无人会幸免。"

事实上,一个病毒要感染人需要一定数量,因此在通风良好的情况下,即便有病毒存在,也很快被稀释,不可能会引起人的感染,大家应掌握并运用最标准的预防措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 一是人和人之间保持安全的社交距离(1-2米);二是出现发热、咳嗽症状,不管是什么疾病都要戴上口罩,避免传给他人;三是咳嗽、打喷嚏时,用胳膊肘遮挡而不用手捂,避免手传播病毒;四是勤洗手,把手洗好,不洗手不用手去摸口、眼、鼻的黏膜部位,避免通过黏膜感染病毒。

记者:何时能完全摘掉口罩、回归疫前的生活?

蒋荣猛:科学家对新冠病毒的认识还有很多不清楚之处,有效药物及疫苗研发也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很难预测疫情结束的时间表。

新冠肺炎有可能转成慢性疾病,像流感一样与人类共存。对此我们无论是从临床诊治和生产生活防范方面都要做好相应的准备。今后,即便疫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那么在未来一段时间,民众未来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可能都将因此次疫情而改变。比如减少聚集、无接触配送,看病预约等。

至于口罩,建议大家关注国家卫健委最新发布的戴口罩指引。

谈中国经验和反思:传染病的防控需要全球共同应对记者:中国疫情防控经验,哪些可与全球共享?

蒋荣猛:全球在应对一个突发传染病的共同做法是,尽早发现传染源,有效隔离,并对每个密切接触者进行有效追踪和管理。中国在最短的时间采取了强有力的干预措施把传染源隔离起来,减少了病毒的传播,在执行力方面,我们做到了全球最强。

对话|“追疫人”蒋荣猛:武汉战“疫”分四个阶段,“清零”不等于鸣金收兵

▲对于蒋荣猛来说,感受最深的是,重症救治特别依靠团队合作,每天都是硬战。

二是建国以来,中国在防控传染病方面的经验是全民动员、群防群治。我们看到在抗击新冠肺炎的战疫中,武汉市民非常积极主动地配合,进一步的阻止了传染源的扩散。同时,全国上下是一盘棋,有效地动员了全国各地的医务人员到湖北支援,这也在短时间内疫情得到控制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是中国在疫情暴发后第一时间分离病毒、进行基因组测序并向国际社会分享,中国诊疗方案也翻译成英文全球共享,一线专家还同意大利、美国等通过远程连线讨论交流,为全球防控疫情发挥出积极作用。

实际上,不同国家间国情、体制、传统等不尽相同,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经验在他国不太可能完全套用,但很多思路与方法值得参考借鉴和根据需要选择应用。

其实,当前,传染病的防控是全球面临的危机,需要全球共同应对。全球各国应将自己所作出的一些药物、经验等共享出来,帮助全人类共度危机。

记者:疫情平息后,未来我们该怎么做?

蒋荣猛:从政府层面来说,要做好我国疫情防控工作,首先要进一步完善传染病的报告和决策机制,真正落实传染病法的相关规定,对传染病疫情实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其次,从疫情专业应对出发,必须储备防控和救治相关技术、人员和物资,包括ICU人员、疾控调查人员以及防护装备、药品和医疗设备设施。

当前国内大部分综合医院都不具备收治像新冠肺炎这样呼吸道传染病的条件,而传染病医院体量很小,突发疫情时没有能力应对。因此,将来,综合医院应未雨绸缪,专门建设和储备应对传染病疫情的人力资源、医疗物资和医疗设施设备等。

对民众来说,要提升健康素养,尤其是传染病素养。传染病防治有三大环节: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新冠肺炎是一个新发传染病,除感染康复者外,民众都没有免疫力,在没有疫苗情况下,只有通过前两个环节加强疫情防控。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需要每位公民积极配合、有效参与,在科学指导下采取及时有效的预防应对措施。这就需要广大居民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具备相应的健康素养,及时获取权威健康信息,做出正确决策。

对话|“追疫人”蒋荣猛:武汉战“疫”分四个阶段,“清零”不等于鸣金收兵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监制:北京科技报 | 科学加客户端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来源: 科普中央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