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爱因斯坦的质能公式提出之前,当时的科学界普遍都认为质量就是质量,能量就是能量,它们是相互独立泾渭分明的不能混为一谈的两种东西。但是爱因斯坦的质能公式却打破了这一点,根据E=mc^2,我们知道能量和质量本质上是一样的,它们是同一概念的不同属性,有着明确的数量关系。
地球上最常见的太阳能就是最著名的质量转化为能量的例子。根据初步的计算,科学家们发现,太阳内部每一秒钟都有超过400万吨的质量发生了核聚变,这个过程中,一部分的质量会消失,而这个过程中产生的能量就来源于这部分消失的质量,所以现在我们对“质量可以转化为能量”这件事是没有疑问的。
但是但这个形势逆转后,发生“能量转化为质量”这样的事情的时候却让人有点难以接受,因为这与人们的思维定式相违背。能量在我们看来是看不见摸不到的东西,对一些人来说,能量转化为质量就像是无中生有。但是事实往往与我们的感觉背道而驰,爱因斯坦是对的:能量真的可以转化为质量。并且科学家们已将观测到了这样的实例。
01
第一个实例:强相互作用
我们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单位,而分子本质上也是由原子构成。所以说,构成宏观物体的基本单位就是原子。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内部,内部的中子和质子占了大部分质量,核外电子的质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从最微观的层面来看,质子和中子又是又不同的夸克比例组成。质子带正电,由两个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组成,中子不带电,包含一个上夸克和两个下夸克。
那么有人就会想当然的觉得,既然原子核内部可以看作是夸克的聚合体,那原子核的质量是不是就是所有组成夸克的质量之和?但是事实上不是这样的,科学家们发现,对一个质子或者中子而言,组成它们的三个夸克的质量加起来也只有他们各自总质量的1%不到,那质子剩下的99%的质量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这时候,我们要考虑到四大基本力之一的强相互作用力。这种力的力程极短,只发生在原子核的内部,夸克通过强相互作用力结合在一起。在这个过程中,传递这个强相互作用力的存在是一种叫做“胶子”的粒子。“胶子”是一种没有静质量的规范玻色子,但其本身携带了能量。
据此,科学家们认为,质子剩下的99%的质量就是来源于这些胶子所携带的能量,中子的情况也是一样,这里都是能量表达变成了质量展示。因此这里可以看成是一个“能量转化为质量”的实例。
02
第二个实例:高能光子
除了以上强相互作用的例子,另一个“能量转化为质量”的例子是高能光子。
科学家们发现,如果一个光子携带的能量大于两个电子的静质量,那么当这个光子在与有质量的物质互相作用时,就可能会产生一个电子和一个正电子,同时这个光子本身则会消失。1933年,科学家就在云室实验中观测到了这一现象。
03
第三个实例:高能质子碰撞
这个现象是在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的强子对撞机(LHC)内发现的,科学家们将两个质子加速到亚光速后在粒子管道中发生碰撞,在这两个高能质子碰撞时发生的散射过程中会观察到这样的现象:这两个质子都没有变化,但是却产生了新的粒子,比如说我们相对熟悉的“J/ψ介子”。
“J/ψ介子”是由一个粲夸克和一个反粲夸克构成的,而前面我们说了,质子是由两个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组成的。这就意味着,在这个碰撞过程中产生的“J/ψ介子”不是质子的“碎片,它们是由质子携带的能量直接构成的,
04
第四个实例:真空极化
除了最著名的LHC以外,来自日本的粒子加速器“Tristan”也曾为高能物理立下过汗马功劳。在1997年的时候,科学家们在Tristan中发现了一个神奇的现象,科学家们讲这种现象命名为“真空极化”。
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真空极化通俗的来讲就是:强大的电磁场可以在真空中激发出正反粒子对。而电磁场是能量场的范围,很显然,这也是一个“能量可以转成质量”的实例。
05
总结
经过以上四个现象的解释,很对人可能发现了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质量转化为能量一般是宏观现象,而能量转化为质量却都发生在微观领域。那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公式就能发现一点端倪。
根据E=mc^2,这里的m为质量,E为能量,c为真空中的光速,约等于300000000米/秒。c的平方为很大的数字,所以很小的质量就能转化为巨大的能量,想要反过来转化的话,巨大的能量才能转化成一点点的质量。
所以常见的质量转化为能量是宏观现象,比如核弹爆炸,核电站,太阳发光等现象。当时在广岛爆炸的那颗原子弹相当于1.3万吨当量TNT的炸药,但是仅仅相当于0.9克的质量完全转化为能量。这什么意思呢,这意味着我们要将1.3万吨TNT炸药爆炸释放出的能量全部收集起来,才能在理论上转化出0.9克的质量。
所以,爱因斯坦的质能公式在现有的科学边界内是完全正确的。当然,现阶段我们几乎做不到大规模地将能量转化为质量,但是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一定可以发明出效率极高的质能转化机器。
来源: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