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出来可能大家都不会相信,
世间有这样一种疾病,
发病时“急急如律令”,
几分钟之内,
从完全没有不舒服的感觉,
到感受到自己马上“就要濒临死亡”。
火急火燎的赶到医院,
经过反复检查,
却得到医生的一句:
“您身体各项检查挺好的,可以先回家了。”
“WHAT?怎么会?你没开玩笑吧!
没病?我都快死了,你还说我没病!”
这类患者常常会对医生发出质疑。
并且,即使症状消失,
他们还是会不住地担心,发作再次降临,
甚至有的人会在医院坐到天亮,才敢回家。
这样的疾病就是惊恐发作,也被称之为急性焦虑发作,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精神心理症状。
如果人世间的恐惧、害怕可以用分数来表示,0分代表没有丝毫的恐惧,而10分代表最强烈的恐惧,那么惊恐发作时的恐惧感无疑是10分!并且,如果惊恐发作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可以被诊断为惊恐障碍——一种焦虑症。
惊恐发作时,有哪些表现?
躯体症状:
震颤,出汗,心悸,头晕,肌肉紧张,恶心,呼吸困难,感觉麻木,胃痛,感觉刺痛等。
思维情绪症状:
要发生什么可怕的事情了,我得赶快离开这里,我绝望了,感觉紧张,担心,发慌,不真实,害怕要疯了,害怕要死了,害怕失控。
行为症状:
逃避(不敢乘坐汽车、地铁,或者不敢从事某些无危险的活动)或者战斗(容易和人发生冲突)。
同时惊恐发作符合以下四项:
上述症状的发作没有固定的诱因,以致发作不可预测。
间歇期除了害怕再发作外没有明显症状。
强烈的恐惧等痛苦体验。
突然,10分钟内达到高峰,意识清晰,事后能回忆。
如何判断是惊恐障碍?
惊恐障碍的标准:
一个月内至少有三次惊恐发作,或者首次典型发作后继之以害怕再发作的焦虑而持续一个月。
排除标准:
当然,医生绝不会轻易把突然发作的上述症状诊断为惊恐发作或惊恐障碍,而是会通过临床表现和相关辅助检查排除以下相关疾病。
排除躯体疾病:如嗜铬细胞瘤、甲亢或自发性低血糖等。
排除精神疾病:如恐惧症、抑郁症等继发的惊恐发作。
惊恐发作和惊恐障碍如何治疗?
治疗原则:
1 认识到症状的无害性:
也就是说,尽管患者经历了这么难受的身体不适,但是这些身体不适并不会给您造成损害。
因此,您是安全的!您是安全的!您是安全的!
但对于每一个惊恐发作/惊恐障碍的患者而言,这个认识的过程是需要时间的,而且也是非常关键的。精神心理科医生需要和患者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认真和患者讨论他的担心,协助完善相关的检查,逐渐帮助患者建立对自己健康的信心。
2 控制症状的出现:
每一次惊恐发作,都是令人痛苦的体验,每一次经历都会加重患者的神经记忆,会让下一次发作的阈值变得更低。因此及时采用药物和非药物的手段控制症状的出现,对于疾病的治疗至关重要。
惊恐发作——如果仅仅是停留在惊恐发作的阶段,可以采用奥沙西泮、劳拉西泮这样的药物,在发作时临时服用就可以;或者掌握呼吸放松技术,在发作的时候使用。
惊恐障碍——如果已经符合惊恐障碍的诊断标准,建议使用长效的抗焦虑药物,也就是抗抑郁药进行治疗,最常用的包括帕罗西汀、艾司西酞普兰等药物。同时,可以辅助劳拉西泮等苯二氮卓类药物,也可以使用丁螺环酮的抗焦虑药物。
3 去除导致惊恐障碍的因素
在症状控制较理想后,需要帮助患者找到诱发惊恐发作或者惊恐障碍的相关因素,例如对于自身健康的负性的、灾难性的认知(一有身体不适,就会想到得了严重疾病);长期持续的心理或身体压力(工作中不善于拒绝或求助,酗酒熬夜等不良的生活习惯等);无法处理的内心矛盾(常常是面对自己认为不得不做又实在是不想做的事情或局面)。
总结:
总体而言,惊恐发作/惊恐障碍是一种非常令人感到痛苦的疾病,常常会让当事人失去很多的正常功能,比如工作、享受生活或者照顾家人。但是,同时,如果找到正确的治疗途径——及时向精神心理科专业医生求助,治疗效果却是非常好的。
作者简介姜忆南
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博士,主治医师。
擅长 : 对常见精神、心理问题,包括各种类型的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和难以解释的躯体症状的生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尤其针对合并躯体疾病的精神心理问题。
版权声明:
协和医学杂志倡导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欢迎转载、引用,但需取得本平台授权。如您对文章内容版权存疑,请发送邮件medj@pumch.cn,我们会与您及时沟通处理。本站内容及图片仅供参考、学习使用,不为盈利且不作为诊断、医疗根据。
来源: 协和医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