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贤云端齐相聚 学术盛宴话进展
——《川崎病诊断和治疗进展》研讨会在线上召开
5月29日,由《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中华医学信息导报》主办的“《川崎病诊断和治疗进展》研讨会”在线上召开。
会议特别邀请到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黄国英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刘芳教授担任会议主持,黄国英教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褚茂平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龚方戚教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吕海涛教授、成都蓉生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余鼎研究员作主题报告演讲,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李奋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金红芳教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董湘玉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黄敏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杜忠东教授作讨论嘉宾。
黄国英教授在开场致辞中表示,川崎病又名儿童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因全身血管发炎导致,以不明原因发热(常为首发症状)、皮肤出疹、黏膜充血和淋巴结肿大为主要症状,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目前在我国甚至亚洲的发病率逐渐上升,严重危害健康。本次研讨会的各位专家针对近年来国内外川崎病的病因、病理机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展开讲解和讨论,有助于提高我国川崎病的临床诊疗水平以及患儿家长的认知水平。
黄国英教授致辞
专题报告环节,黄国英教授以“川崎病研究的热点问题”为题,介绍了川崎病的病因和病理机制研究热点、诊断研究热点以及治疗研究热点。他表示,目前川崎病的病因与诊断仍需完善,治疗仍存在许多挑战,应持续开展流行病学、免疫学、遗传学以及心血管损害的发生和发展的研究,有助于阐明病因和发病机制,丰富诊断方法,提高防治效果,改善预后。
黄国英教授作报告
褚茂平教授以“川崎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为题展开论述,他指出,目前的研究存在2个问题:(1)大多针对单个种类的免疫细胞,缺少从空间及时间分布特性对免疫细胞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2)针对冠脉血管损伤的研究也大多是孤立研究某个细胞成分,免疫细胞与血管之间如何相互影响的研究不多。未来对于川崎病发病机制的研究,需要关注并解决这2个问题。
褚茂平教授作报告
龚方戚教授以“COVID-19致儿童多系统炎症综合征是川崎病吗?”为题展开论述,他指出,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感染相关的儿童多系统炎症综合征(MIS-C)是易感儿童在感染SARS-CoV-2后出现的炎性反应失调综合征,且MIS-C的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其具体临床表现涉及多个脏器,以胃肠道症状和心血管系统受累最为突出。另外,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免疫学上的差异表明,尽管MIS-C与川崎病有表型上的相似之处,但属于不同的综合征。经验性治疗MIS-C的目的主要是使用免疫调节药物来减轻炎症反应。
龚方戚教授作报告
吕海涛教授以“川崎病诊断:关注非典型表现”为题,介绍了川崎病的非典型表现,包括心血管系统(休克与心肌炎、瓣膜、其他血管)、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呼吸系统、骨骼系统(关节)、神经系统、皮肤以及咽喉部蜂窝织炎等,临床上需要重点关注并注意鉴别诊断。
吕海涛教授作报告
余鼎研究员以“国内首创第四代静注人免疫球蛋白”为题,介绍了第四代静注人免疫球蛋白的药物研发进展及临床应用优势。该药物应用于临床具有以下优势:(1)有效去除抗A/抗B血凝素,降低溶血反应风险;(2)可降低肾功能障碍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潜在风险,未来可为肾功能不全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3)降低孕妇和儿童使用感染细小病毒的风险及不良反应。此外,该药物还可有效缩短急诊留观或住院时间,减轻患者负担。
余鼎研究员作报告
在讨论环节,李奋教授、金红芳教授、董湘玉教授、黄敏教授、杜忠东教授作为嘉宾,针对上述报告进行提问与讨论,内容精彩丰富,学术氛围浓厚。
最后,黄国英教授总结道,本次研讨会多位专家独到的经验分享和全方位的交流讨论,为青年医生和患儿家长提供了可学习、可借鉴的诊疗思路,未来川崎病的研究将不断深入,诊疗将更加规范,为儿童健康成长贡献力量。
参会专家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