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造物致知、造物致用 』
合成生物学作为21世纪生物学领域颠覆性创新和学科交叉融合的前沿代表,被视为理解生命的“新钥匙”,在推动生物经济创新、生物医学和生物技术发展上展现了巨大的潜力。
而作为生命科学的“利器”,合成生物学又将如何赋能医疗健康?本期SATOL·科学Talk荣幸地邀请到四位嘉宾带来精彩分享。
· 特别提示 ·
本期增设圆桌环节,并特别邀请到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转化医学研究院副院长黄卫人教授担任圆桌嘉宾与同期嘉宾一起分享洞见,共话合成生物领域机遇与挑战。
张数一 研究员
清华大学药学院
张数一, 2009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系;2015年博士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2015年至2019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是Christopher Voigt教授和哈佛大学David Liu教授;2019年加入清华大学药学院。目前任清华大学药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合成与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心PI。入选国高青年项目。(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项目。担任Frontiers in Molecular Biosciences杂志客座编辑,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合成生物学分会青年工作组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合成生物技术分会委员。
内容摘要
1.合成生物学概念和定义
2.合成生物学的发展历程
3.合成生物学与医药健康
4.合成生物学政策和市场
吴钰周 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吴钰周,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入选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合成生物学”专项青年首席科学家,现任华中科技大学无机与化学生物学研究所所长。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德国乌尔姆大学分别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2013-2016年先后在德国乌尔姆大学和德国马普高分子所担任课题组长。2016年9月起担任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在Nature,J.Am.Chem.Soc.,Angew.Chem.Int.Ed.等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和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合成生物学”重点专项青年科学家项目、湖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担任德国马普学会海外伙伴小组(PartnerGroup)负责人。主要从事蛋白、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理性设计与改造研究,通过化学理念与合成生物学技术的交叉融合,为合成生物系统的构建提供丰富的非天然元件,在非天然酶的设计和生物光催化、非天然生物大分子材料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
内容摘要
1.合成生物学让生命的功能元件可定制
2.生物光催化创造人工光合路径
3.生命体内的定制化学合成提供医疗新策略
4.核酸序列编码的材料学
李健 研究员
上海科技大学
李健,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无细胞合成生物学,已在Advanced Science, Nucleic Acids Research, ACS Catalysis, ACS Synthetic Biology, Metabolic Engineering等期刊发表SCI论文40余篇。2018年获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A类)”资助,2019年4月起担任中国生物工程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2022年3月起担任《Frontiers in Natural Products》杂志副主编。
内容摘要
1.无细胞合成生物学的起源与发展
2.无细胞体系的特点及优势
3.无细胞体系的应用示例
4.无细胞体系的瓶颈及前景
戴磊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戴磊,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项目负责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青年项目获得者,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担任中国微生物学会微生物组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合成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肠道菌群分会委员。戴磊实验室致力于对宿主共生微生物群落的生态和功能进行精准表征和调控,解决人体健康、农业生产等重大问题。近两年研究成果以(共同)通讯作者发表在Cell Host & Microbe、Nature Communications、The ISME Journal、ACS Synthetic Biology、iMeta等学术期刊。
内容摘要
在微生物组的精准表征方面,我们利用生态动力学模型定量研究微生物群落的动态响应,解析肠道微生物组个性化响应的生态机制;开发了具有单细胞分辨率的成像方法,解析微生物组的空间结构;开发了新的生物信息学工具,从宏基因组数据中推断菌株水平的组成和功能。
在微生物组的精准改造方面,我们开发了基于CRISPR/Cas的肠道拟杆菌基因组编辑工具,实现基因水平的精准改造;分离培养针对人体共栖致病菌的噬菌体,进行生态水平的精准改造。
这些方法将帮助我们理解微生物组的复杂性,推动宿主共生菌群的功能研究与产业应用。
本期特邀圆桌嘉宾
黄卫人 教授
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转化医学研究院副院长
黄卫人,博导,二级教授。聚焦医学合成生物学与类器官核心问题,研究泌尿肿瘤诊治新技术新方法。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自然等多个重点项目,发表Nature Methods、Advance Science等SCI论文超过100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4项,以第一完成人荣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深圳市自然科学奖、中国产业创新奖。入选全球学者学术影响力排行榜,培养多名优秀青年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