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袁隆平爷爷历经半个多世纪的追逐奋斗才让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稳!”“屠呦呦奶奶试了191次才提取出青蒿素,我以后做题可不能怕难了!”9月24日,澜沧县科技馆走进澜沧县第三民族中学,为七年级440名同学带去“追光者——聆听科学家故事,铸青春理想信念”主题科普讲座,让科学家精神从课本走进少年心中。
故事里的“追光者”
故事里的“追光者”,离我们一点都不远。没有枯燥的理论,没有遥远的讲述,讲座一开场,就用同学们熟悉的9.3阅兵式上的“大国重器”引出中国科学家,从东风导弹的精准制导,到装甲战车的硬核防护,将那些藏在钢铁巨擘背后的科研故事娓娓道来。在讲钱学森那段惊心动魄又满是赤诚的归国路,主讲者先从钱学森在美国的卓越成就讲起,让这份“放弃”的重量更显深沉,也让那份“归国”的决心更动人心魄。
在讲述邓稼先28年的隐姓埋名路时,主讲者用一张张泛白的照片以及影像,轻轻打开了时光的闸门,让70多年前的场景不再是遥远的历史,而是那些藏在“隐姓埋名”背后的坚守、牺牲与家国情怀,变得格外清晰而厚重,让大家读懂了“两弹一星”精神最动人的底色。讲屠呦呦的故事,不说复杂的医药原理,只讲她带领团队“在实验室熬了无数个夜,失败190次也不放弃”,最终从青蒿中找到治疗疟疾的方法,让千万人远离病痛。
一个个带着“烟火气”的细节,让原本印在课本上的名字变得鲜活——同学们知道了科学家不是“天生厉害”,而是“敢扛事、能坚持”,这些藏在故事里的品质,就藏在“认真做好一件事”的日常里。
少年的“追光路”
少年的“追光路”,从现在就能起步。“我们以后也能成为科学家吗?”面对这样的困惑,讲座没有给“标准答案”,而是把“科学家精神”变成了同学们能懂、能做的小事。想成为“追光者”,不一定非要搞科研——上课认真听好每一节课,是“像科学家一样专注”;遇到难题不躲着走,试着多想一种解法,是“像科学家一样敢探索”;答应同学的事认真做到,是“像科学家一样有担当”。
把“精神”装进口袋
把“精神”装进口袋,带着理想继续走。讲座最后以“纪念是为了什么?”引导少年读懂纪念是为了铭记、传承和启迪未来。整场讲座没有“说教”,却让科学家精神悄悄住进了少年心里——他们的名字,我们不忘,永远不忘。在读懂“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重量的同时,更加明白理想不是遥远的口号,是从今天起认真过好每一天的行动。
未来,澜沧县科技馆还会继续把更多鲜活的科普活动带进学校,让更多少年在故事里见榜样、在体验中懂精神,慢慢成长为眼里有光、心中有方向的“追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