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全国科普月全面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向纵深发展的关键阶段,为落实青少年科学启蒙与创新能力培养要求、推动前沿天文知识下沉校园,9月15日,“云南省大手拉小手——科技传播行动”《认识我们的宇宙》科普巡讲,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金朗中学成功举办。此次活动由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云南省教育厅、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主办,普洱市科学技术协会、普洱市教育体育局、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科学技术协会承办,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教育体育局,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金朗中学协办,共有300余名师生参加第一场的科普巡讲。
作为2025年全国科普月首个重磅活动,本次巡讲特邀中国科学院院士武向平主讲,既是云南响应全国科普月“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培育科学思维”号召的具体实践,也是将顶尖科研资源转化为青少年科普养分、填补边疆学校天文科普空白的关键举措,为边疆青少年科学教育注入强劲动力。
全国科普月的核心使命,是立足不同群体认知特点与科学需求,把专业科学知识转化为可感知、能理解的内容,让科学走进大众生活。青少年正处于好奇心萌发、科学认知构建的黄金期,对宇宙探索欲望强烈,但边疆学校受资源限制,接触前沿天文知识的渠道较少。本次巡讲精准对接这一需求,以“人类对宇宙的终极追问”为切入点,围绕“宇宙是什么”“宇宙从哪里来”“宇宙到哪里去”“谁在决定宇宙的命运”四大问题展开。
讲座中,武向平院士结合天文学重大突破——从“观测138亿年前宇宙大爆炸火球”的技术革新,到“捕捉宇宙结构原初种子”的科学发现,再到“重构宇宙演化历史、预测宇宙未来命运”的研究成果,用青少年易懂的语言和逻辑,搭建起“从好奇到认知、从疑问到探索”的科普场景。这种“以问题为导向、以成果为支撑”的模式,既满足了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心,又帮助他们建立系统的宇宙认知框架,契合全国科普月“精准科普、实效科普”导向。
武向平院士长期深耕宇宙学与射电天文学领域,不仅在“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等国际大科学工程中肩负重任,更心系青少年科学教育,擅长将高深天文知识转化为通俗科普资源。讲座中,他既以严谨视角解读宇宙演化规律与天文学研究逻辑,又用“穿越138亿年宇宙时空”的生动表述,让抽象天体物理概念具象化;同时围绕“我们在宇宙中是否孤独”“宇宙中是否存在其他智慧生命”等学生关心的话题展开探讨,实现“学术高度 传播温度”的融合,传递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理性宇宙观。
全国科普月的最终目标,不仅是传播科学知识,更在于培育公众科学精神与创新意识,实现“知识传播”向“能力提升”的长效转化。本次巡讲在传递天文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引导学生涵养科学精神:武向平院士结合自身科研经历,分享人类探索宇宙的艰辛与突破,让学生理解“科学探索需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坚持不懈”;活动尾声,他鼓励学生“带着对宇宙的好奇与思考,在学习中保持对科学的热爱,敢于提问、乐于探索”,引导他们将兴趣转化为探索科学的持久动力。这种“知识传递 精神培育”的双重导向,突破“一次性知识灌输”局限,实现从“短期科普效应”到“长期科学素养提升”的转化,为青少年成长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此次科普巡讲以全国科普月为契机,精准对接顶尖天文资源与边疆学校青少年科学需求,既丰富了科普月内容体系,也为青少年科学素养提升注入新活力。未来将持续推进此类活动,引导青少年树立“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科学追求,为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国家创新人才培养贡献力量,助力全国科普月在地方落地生根、结出丰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