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创新航空科普形式,让专业知识从 “静态讲解” 变为 “动态交互”,航空航天学院在 “逐梦苍穹,认知启航” 专业认知主题教育活动中,特别增设 “AR 寻迹科普市集”。市集以 AR 技术为纽带,将航空航天知识融入趣味寻迹任务,学生通过手机扫描特定标识触发虚拟场景,在 “找线索、解谜题、学知识” 的过程中,沉浸式探索航空航天的奥秘,让科普体验更具科技感与互动性。
市集分区:AR 赋能航空科普场景
“AR 寻迹科普市集” 围绕航空航天核心领域,划分 “航空装备区”“航天探索区”“核心技术区” 三大主题区域,每个区域都设置了 AR 互动点位与实物科普展项,形成 “虚拟 + 现实” 的双重科普场景。
在 “航空装备区”,展区地面标注着不同机型的 AR 触发标识,学生用手机扫描地面的 “C919 客机” 图案,屏幕中立即浮现 1:1 比例的虚拟客机模型,模型可 360 度旋转,点击机翼、发动机、尾翼等部位,还会弹出详细的科普讲解:“C919 机翼采用超临界机翼设计,能有效降低飞行阻力,提升燃油效率,这一设计融合了空气动力学与材料科学的前沿技术。” 旁边的实物展台上,陈列着客机模型与机翼截面标本,学生可对比虚拟模型与实物结构,加深对 “超临界机翼” 的认知。
“航天探索区” 则打造了 “深空寻迹” 互动场景,展区墙面绘制着从地球到月球、火星的 “航天路线图”,每个星球图标都是 AR 触发点。扫描 “月球” 图标,手机屏幕中会出现嫦娥五号探测器的虚拟动画,动画还原了探测器 “着陆月球 — 采集月壤 — 返回地球” 的完整过程,同步播放语音讲解:“嫦娥五号任务实现了我国首次月球无人采样返回,标志着我国航天技术迈入新台阶,任务中使用的‘月球轨道交会对接’技术,是航天工程中的关键难点之一。” 展区内还设置了月球车模型体验台,学生可操作模型模拟月球表面行驶,结合 AR 动画理解月球车的越障设计。
“核心技术区” 聚焦航空航天关键技术,设置 “发动机原理”“导航系统”“材料应用” 等 AR 互动点位。扫描 “火箭发动机” 标识,虚拟场景中会拆解发动机的内部结构,展示燃料喷射、燃烧、排气的动态过程,并用通俗语言解释:“火箭发动机通过燃料在燃烧室剧烈燃烧,产生高温高压气体向后喷射,根据牛顿第三定律产生向前的推力,推动火箭升空。” 实物展台上摆放着发动机零部件模型,学生可观察实物细节,再通过 AR 动画理解部件的工作原理,实现 “理论 — 虚拟 — 现实” 的认知闭环。
寻迹任务:趣味互动中解锁科普知识
为让学生主动探索科普内容,市集设计了 “AR 寻迹闯关” 任务,学生领取 “寻迹手册” 后,需在三个主题区域中寻找 10 个 AR 互动点位,完成对应任务即可解锁科普勋章,集齐勋章可兑换航空航天主题纪念品。
寻迹任务分为 “知识问答”“场景互动”“创意挑战” 三种类型。在 “航空装备区” 的 “战斗机 AR 点位”,触发虚拟场景后,系统会弹出问答任务:“请根据虚拟模型,说出战斗机机翼下方挂载的导弹类型,并解释其作战用途。” 学生需结合展区内的导弹模型科普展板与虚拟模型细节,完成答题;在 “航天探索区” 的 “空间站 AR 点位”,任务变为 “场景互动”—— 虚拟场景中会出现空间站舱门故障的模拟情境,学生需根据屏幕提示,选择正确的维修工具与操作步骤,成功修复舱门即可通关,过程中会同步讲解空间站的生命保障系统与应急处理机制;“核心技术区” 的 “复合材料 AR 点位” 则设置 “创意挑战”,学生需在虚拟场景中,为一架 “待设计的无人机” 选择合适的复合材料,并说明选择理由,系统会根据材料的重量、强度、耐温性等参数打分,帮助学生理解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中的应用逻辑。
任务过程中,学生可组队协作,共同分析 AR 场景中的线索,讨论科普问题的答案。“刚才在解空间站维修任务时,我们一开始选错了工具,后来结合展区里的空间站结构展板,才发现应该用机械臂辅助维修,这个过程让我记住了空间站的舱体布局!” 参与组队的学生分享道,趣味任务让原本抽象的技术知识变得更易理解,也提升了学习的主动性。
科普延伸:AR 技术拓展知识边界
除了现场寻迹任务,“AR 寻迹科普市集” 还开发了线上延伸功能,学生在活动结束后,可通过专属小程序回顾 AR 科普内容,参与 “线上知识拓展” 模块。小程序中设置了 “AR 科普知识库”,收录了市集所有 AR 场景的讲解视频与图文资料,学生可随时查看 “火箭推进原理”“飞机导航系统” 等内容;同时推出 “AR 创意工坊”,提供简易的虚拟模型搭建工具,学生可尝试设计自己的 “虚拟飞行器”,并通过 AR 技术在现实场景中展示,进一步激发创新思维。
市集现场还设置了 “AR 科普咨询台”,由航空航天专业的学长学姐担任志愿者,为学生解答 AR 操作疑问与科普知识困惑。“有同学问为什么 AR 模型中,飞机的尾翼有不同的形状,我们就结合空气动力学知识,解释不同尾翼设计对飞行稳定性的影响,还推荐他们去看展区里的尾翼实物对比展。” 志愿者介绍道,AR 技术让科普交流更有针对性,也让专业学生有机会将所学知识转化为科普内容。
活动反馈:科技赋能科普新体验
活动结束后,参与学生对 “AR 寻迹科普市集” 给予高度评价。“以前参加科普活动,大多是听讲座、看模型,这次用 AR 技术能看到动态的飞机拆解和火箭发射过程,还能自己动手解谜题,感觉像在玩游戏一样,不知不觉就记住了很多知识。”“通过 AR 对比虚拟模型和实物,我终于搞懂了‘超临界机翼’和普通机翼的区别,这种可视化的科普方式比课本上的图片更直观。”
学院教师表示,“AR 寻迹科普市集” 是航空航天工程专业科普教育的一次创新尝试,通过 AR 技术打破了传统科普的时空限制,让专业知识变得更生动、更易参与。未来,学院将继续探索 “科技 + 科普” 的融合模式,开发更多沉浸式科普活动,帮助学生更轻松、更深入地理解航空航天工程专业,为后续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
此次 “AR 寻迹科普市集”,以创新的 AR 互动形式,让航空航天科普从 “被动接收” 变为 “主动探索”,不仅丰富了专业认知主题教育的内容,更让学生在趣味体验中感受到航空航天的科技魅力。相信这种 “科技赋能科普” 的模式,将成为激发学生专业兴趣、提升科普效果的重要方式,助力更多学生逐梦航空航天领域。